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19日电(记者 杨文滢)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风向标。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具体体现。近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9月19日上午,在“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林草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杨俊志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据悉,山西十年来紧紧围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着力推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目前,山西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6处,风景名胜区49处,森林公园83处,湿地公园63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12处,草原公园2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山西启动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目标。全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确保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使全省典型的森林、草原、湿地以及风景名胜、地质遗迹等重要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是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截至2021年,山西有野生植物2743种,占全国的22.8%,陆生野生动物541种,占全国的24%。据历时七年于2019年完成的山西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显示,全省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有了新分布和新纪录。全省野生褐马鸡近2万只,分布范围从吕梁山扩大到全省,成为名副其实的“省鸟”。华北豹除大同、朔州市外其余9个市均有分布,初步统计有48个稳定种群,8个集中分布区,可识别个体132只,成为见证山西良好生态的一张名片。大鸨、鹤类、黑鹳、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越冬的大天鹅约13000只,灰鹤3000余只,大鸨和黑鹳增长到400多只。
三是法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山西先后颁布实施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经济林发展条例为主的一系列法规,林草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围绕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探索研究、印发实施方案,为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日臻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推动一大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典型案件得到严厉查处,有力震慑了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非法利用活动,确保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