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防范养老诈骗 守护百姓“钱袋子”

2022-09-30 15:21:19 来源:记者观察网

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30日电(记者 杨文滢)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呈多发态势。当前常见的养老诈骗手法有哪些?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怎样防范?9月29日,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公安厅二级警务专员王治江围绕相关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QQ图片2022093015205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升高,一些不法分子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犯罪,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精神痛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养老诈骗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虽然总体占比不高,但其性质恶劣、侵害对象特殊、社会危害性大,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当前常见的养老诈骗手法有:

一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医保卡、社保卡系统需要激活、升级、发放补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上门服务为名,骗取老年人医保卡、社保卡以及密码,盗刷卡内金额。

二是伪装成单身人士,通过婚恋网站、网络社交工具取得老年人信任后,以生病、办急事、家中出现变故急需用钱、索要结婚彩礼、首饰为名实施诈骗。

三是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抱团养老、候鸟养老、居家养老、旅居养老、生态养老、温泉养老、智能养老等方式为幌子,通过免费领取礼品、体验免费项目、向老年群体宣传投资老年公寓、养老地产等项目,承诺预先投资该项目有定期资金回报,进行非法集资。

四是通过销售医疗设备、增值古文玩等方式,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进行非法集资。

五是借助国家专项养老计划、全民互助、致富、养生购物平台等为噱头开展线上线下传销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消费者注册成为平台会员,通过积分返利的方式引诱老会员不断发展新会员,形成层级链条。

六是在居民社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老年保健品理疗店、治疗店、健康咨询、营养管理站点,利用“会销”“旅游”等方式,以送鸡蛋、聚人气、测病源、听讲座、卖产品、治疾病、拉人头、送优惠等手段,向老年人推销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侵害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财产权益。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面对各种诈骗手法,人民群众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了解掌握最新的诈骗手法,提升识骗防诈意识。

一是不要贪图小利。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要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打消“不劳而获”“不切实际”的念头,不要轻易向他人转账汇款,转账汇款时一定要多予以核实,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二是保持警戒心理。一些骗子往往利用老年人亲和、热情的特点,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此时老年人很容易放松警惕。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老年群众,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亲近,要常保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三是端正养老意识。要从正规渠道了解国家的养老政策,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神药、进口药等,以防陷入“药托”骗局。

四是树立安全思维。要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证件、个人信息,如身份证等证件号码、各种与身份信息或银行卡绑定的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

【编辑:】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