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2月28日电(记者 杨文滢)山西是早期国家形成与治理实践的关键区域,始终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互动交流的最前沿。近年来,山西在重大考古课题上是如何部署实施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2月28日,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围绕上述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山西是实证中华文明进程的核心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晋南盆地形成的最初中国,协同着先进技术、礼制思想、艺术发源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特质远播四方,在带动周边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向心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省考古事业围绕重大课题持续攻关,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学术引领和行业带动作用,围绕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谋划、部署、实施了一批重大考古研究课题。科学阐释了我省在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
——围绕“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课题,持续开展了兴县碧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碧村遗址是目前在晋陕高原入黄河口处发现的史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面向东方的一座重要门户,为揭示“天下万国”背景下中原与北方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围绕“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重点实施了芮城坡头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及忻州尹村遗址的考古工作。
芮城坡头遗址考古发现了中条山盐湖附近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环壕聚落。陶寺遗址拥有城墙、宫殿、王墓、礼制、文字、冶金术等最为齐备的文明要素,为文明判定和文明治理提供了普世的中国方案。东下冯遗址确认了夏时期“回”字形环壕、早商时期夯土城址以及大型仓储类建筑,是山西地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忻州尹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围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课题,着重开展了夏县辕村遗址、翼城北撖遗址及沁水八里坪遗址的考古工作。
翼城北撖遗址经勘探确认是目前山西已知规模最大的仰韶中期环壕聚落,弥补了晋南仰韶中期大型环壕聚落的空白。沁水八里坪遗址经考古工作证实是晋东南地区与陶寺文化年代相当的、具有浓郁陶寺文化因素的区域核心聚落。
——围绕“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持续开展了夏县师村遗址、绛县西吴壁、垣曲北白鹅、闻喜邱家庄等重点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了闻喜酒务头、绛县横水墓地等重大考古发现的资料整理工作,实现了多项关键性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新认识:
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首次发现2枚仰韶文化早期的石制蚕茧和6枚石雕蚕蛹和陶制蚕蛹。石制蚕茧与石雕蚕蛹揭示着早在6000多年前,在运城盆地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内,蚕已经在先民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绛县西吴壁遗址补充了夏商冶金工业链,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二里岗下层(商代初期)阶段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高等级商系墓葬,为探讨商王朝国家形态与统治模式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垣曲北白鹅墓地确认了山西境内首个成周王畿范围内的采邑遗址。
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发掘了山西目前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确认了上郭城址范围及铸铜手工业作坊区,证实其都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