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群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我国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短板?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抑郁症这类常见的心理疾病有歧视和偏见心理,导致很多人生病了也不敢去就医,就诊率很低,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起步较晚,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缺乏完善的配套医疗服务,有些临床医生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的问诊和检查技巧等,面对这些状况,需要多措并举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从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铺路。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各类精神疾病(不包含痴呆)的终生患病率为16.6%,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中国,由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所有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中华精神科杂志》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对我国14592名普通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约1/3被调查者遭受较大心理冲击,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达到53.5%和44.6%。疫情反复冲击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叠加失业、收入锐减、经营惨淡、考试失败等多重精神压力导致许多人心理健康失衡,亟需接受心理治疗,国民心理健康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卫生健康工作相结合,对保障人民心理健康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就。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多部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颁布实施,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人才队伍逐年扩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我国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650家增加到2020年的5936家,精神科开放床位数从22万张增加到79.8万张,执业医师从2万名增加到5万名,机构和人员均大幅增长,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精神卫生人才队伍逐步形成。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健康、政法、教育、公安、民政、医疗保障、残联等多部门加强协作,现已基本形成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
尽管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短板。一是监管不力,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还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人员规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注册管理、监管职能等不够清晰,相关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业背景,服务能力有限且良莠不齐,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二是供需矛盾未有效解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不尽相同,有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有的需要社会心理疏导,而很多地方的心理服务队伍都是自发开展工作,供需无法有效衔接,不能为群众提供精细化的分级服务。
为了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守护人民的心理健康,结合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山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关爱、理解、不歧视精神病患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安排部署,落实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薪酬改革有关政策。
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执法监督。各级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执法监督,禁止各种形式的非法执业活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必须在取得相应鉴定资质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确保鉴定科学、公正,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强制住院或涉及到案件的有关问题,要经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进行评估后,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加强对经鉴定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
加强对公众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与此同时,要求各级卫生、工会及有关部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
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卫生、财政、民政、公安等部门要联合成立灾难应急与危机干预组织,将精神卫生救援内容纳入救灾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各种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来,山西将继续深化“健康中国·山西行动”,逐渐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为人才强省提供健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