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应县:“千万工程”惠及万千幸福

2023-12-28 18:36:56 来源:记者观察网

策划   吴荣春   田文璐    关俊龙   栗顺平

文字   王亚晶

摄影   关俊龙



寒冬已至,但应县东南部连片发展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内仍然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菜农们正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培育出的这些蔬菜将源源不断地运往蔬菜市场,有些还会成为外地菜商的抢手菜源。

DJI_20231207092151_0191_D

应县是晋北地区无矿产资源污染的农业大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宜发展无污染、高品质的名优特色农副产业,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近年来,应县深入实施“特”“优”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面向全国、服务京津冀的优质杂粮、优质畜产品、特色果品蔬菜供应基地。目前全县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85万亩、17万亩左右,设施农业总量达到1.7万亩。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如今的应县,农民富了起来,村庄靓了起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应县的今日之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万工程”密不可分。今年,山西省委常委会召开主题教育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交流研讨会指出,要有力有序有效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久久为功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这一背景下,应县如何破题?乡村如何升级?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应县聚焦产业振兴、人居环境两大方向,持续探索、层层破题,与时俱进地回答好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走进应县大临河乡北丰疃村,连片的大棚绵延铺展,新鲜的蔬菜长势喜人。

3I1A1804

“布尼奥尔水果西红柿皮薄汁多,是我们应县的特色品种,售价是普通西红柿品种的两倍多。我今年种了两大棚布尼奥尔水果西红柿,卖西红柿的收入有3万多元,卖完西红柿还能继续育苗。”在大临河乡北丰疃村明湖蔬菜种植育苗基地内,47岁的菜农苏明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种菜已经10多年了,这几年,应县蔬菜产业化发展,北丰疃村可以说是走在全县设施蔬菜前列。”提起蔬菜种植,苏明湖打开了话匣子。

2020年前后,应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2021年,北丰疃村明湖育苗基地建成使用,总投资120万元,拥有土墙日光温室大棚5座,每座棚内占地面积1.6亩。育苗基地主要培育椒类、豆类、番茄类等多个品种蔬菜种苗。除了育苗,还结合各蔬菜生长周期,种植西红柿、芹菜等多种蔬菜,无论什么季节,大棚基本上不空。如今,基地内每座大棚最低育苗可达100多万株,年育苗量达500多万株。主要供货于本地周边大棚内经济作物和露天作物,辐射周边750多亩土地种植,育苗加上种菜,年净收入约80万元。

3I1A1813

“从2020年至今,大临河乡蔬菜大棚从58座增加至2400座,规模扩大了40倍,带动就业高达9000人次。今年北丰疃村新建移动大棚31亩,明湖育苗基地更是成为大临河乡蔬菜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大临河乡党委书记力海仁说道。

力海仁向记者介绍,“蔬菜产业联盟”是应县总结出来的独特经验,以“组织联建、产业联盟”为载体,让各村凝聚共识、携手发展,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聚力”,真正实现从一村富到村村富。而且,“蔬菜产业联盟”对于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不断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也有着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要走出特色。如今,蔬菜种植已成为应县农业主导产业,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特”“优”蔬菜品牌也逐步形成。目前,应县已拥有30多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发展了10余个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了30多座预冷库和10多家蔬菜脱水厂,全县已培育持证蔬菜经纪人1600余名,成立蔬菜营销等专业合作协会50多个,以“应州绿”为主要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已达到53个,菜豆、番茄、黄瓜等9个菜品通过了国家产地和产品认证。

DJI_20231206165431_0183_D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设施农业的引领下,应县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梨花春酒业、北丰疃村肉鸡养殖场、北楼村小杂粮加工厂、象丰饲料等龙头企业。

走进大临河乡北楼村小杂粮加工厂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正在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颗粒饱满的谷子经过生产线,完成去石、筛分、碾米、抛光、色选等工序后,蜕变成金黄的小米,再按规定的克数装入袋中进行真空处理,一袋金黄诱人的精品小杂粮就这样被生产出来。

3I1A1821.JPG

北楼村小杂粮加工厂于2019年正式投产,是一家集杂粮种植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厂成立以来,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种植,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统一种植,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民参与杂粮种植,年均每户增收3000多元。仅杂粮加工就能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我是本村人,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就来加工厂打工,工资一天120元,离家近,什么都不误,一年也能挣个八九千元,挺好。”村民霍玉琴一边忙碌,一边说道。自从村里办起了杂粮加工厂,村民们不仅多了一条增收渠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四季增收的愿景。

如今,北楼村小杂粮加工厂已成为周边村民增收的优质产业,年产量达到100吨,加工厂不仅有“皇金丹”品牌商标,还积极打造了“月子米”“宝宝米”“福米”三大高端系列的10多个品种的产品。

“今年,中国农科院在大临河乡成立了谷子科技小院,依托谷子科技小院,我们可以试种新品种,提高谷子产量,同时在杂粮深加工上扩大加工规模,开发新产品,在线下销售的同时,积极拥抱科技,大力推广电商直播运营,争取销售额达到200万元。”大临河乡乡长王德福自信地说道。

应县设施农业的快速崛起,有力地撬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村,重在治理有效、惠及民生。

DJI_20231207094324_0200_D

应县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明确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打开想象力,按照农村建设、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需求以及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打造精品村、示范村、提升村。统筹安排各类空间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年内14个精品村和37个示范村水、路以及厕所、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是各方面的振兴,重点是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书记王紫说道。

圣水塘村邻近河滩,交通便利。近年来,圣水塘村聚焦蔬菜、花卉、羊肚菌、布尼奥尔水果西红柿、草莓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致力打造四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着力发展采摘经济和观光经济。农业示范园建成后,土地在农民眼里不再是“衣食饭碗”,而是开启致富宝库的“金钥匙”。

3I1A1836

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圣水塘村开始把目光投向宜居宜业并举的乡村振兴。2021年,圣水塘村邀请清华大学清尚设计院,依托“田蕙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融入田园采摘、农业观光、廉政教育等现代元素,规划设计了晋北独具特色的文旅康养村建设项目、乡村振兴学院建设项目以及乡村振兴主题展馆,现已铺设村级柏油路1.9万平方米,居民房外墙挂网修复980平方米,预计明年可以正式投入运行。

正如王紫所说,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农民的幸福生活。为了惠民便民,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圣水塘村着力打造集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民生、人居环境和乡村安全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乡村示范村”,为应县“数字治理”提供了独特的圣水塘经验。

王紫向记者介绍,圣水塘村的“数字治理”项目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应用,瞄准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方向,以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将圣水塘村量身打造成以“智慧党建、基层治理、特色产业、农村文旅”四个品牌为核心的移动“数字乡村”平台。该平台内含基础信息管理、乡村基层治理(村-镇治理联动)、“一户一码”、乡村群众自治积分、微网格综合移动工作平台、微社群管理、乡村网格矛盾调解员小程序、智慧党建服务、乡村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等38个软件系统平台。村民只需要在APP或者小程序上注册相关信息后,就可以快速登录平台,获得相关便民服务。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人居环境整治也是突破口。“近两年,我们圣水塘村立足于村情实际,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卫生厕所改造133户,占常住户数的92%;村民接入自来水共144户,占圣水塘村常住户数的99%;铺设污水管网、雨水管网2945.9米,污水处理进入县城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村内新铺设人行道面包砖6300.9平方米,栽植蓝景田1400平方米、百日菊2900平方米;硬化田间道路73310平方米,其中铺设水泥路面41360平方米。”王紫说道。

“现在家家户户种地都有补贴,种地基本也是自动化,不仅实现了增收,还改了厕所,修了路,引进了自来水,通了上下水,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放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71岁的村民王茂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在王茂的家里,除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还观察到,王茂的案头放着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的边边角角有些破烂,可以看出已经被翻了很多遍。从王茂这位普通又朴实的农民身上,我们得以窥见真正的乡风建设该有的样子。一切就像王紫说的那样:“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也要让村民‘富脑袋’,提高村民整体的精神风貌。”

3I1A1838.JPG

如今走在圣水塘村,村内干净疏朗,整洁有序,环境宜人,村外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棚成片,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景象。而事实上,圣水塘村只是应县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向规模化、新业态、高效益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未来的应县,还会有更多的“圣水塘”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从一步跨千年到走进新时代,应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努力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的时代命题。以不变造就万变,用恒心坚守初心。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用不止不息的探索照亮乡村要去的地方,用“千万”精神、“千万”智慧创造农民向往的万千美满、万千幸福。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