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人生关口,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2024-07-04 10:06:14 来源:记者观察网作者:王亚晶

6月份的夏天,故事的主角是17、18岁的少年,故事的内容关于梦想的追逐。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6月7日,就在这批少年迈入高考考场写下青春的答案时。考场之外,另一场“考试”也在悄然拉开帷幕——报志愿。参加这场“考试”的除了考生,还有考生的家长。摆在他们面前的,同样是一张需要回答的试卷,但这份试卷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是关乎梦想,关乎现实,更关乎成长。

关于高考,一直以来有种说法是“七分考,三分报”,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报志愿,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一定专业性,也需要一定时间精力去量身研判的工作。

一方面,自2014年高考改革以来,高考录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多省份开始合并本科批次,实行“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虽说可选择种类增多了,但也增加了志愿填报的难度。“学校发了三本填报志愿参考书,有关于高校和专业的,有关于往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的,这三本书要结合起来翻来覆去地看,非常复杂,我和孩子研究了好几天都没有研究透。”今年高考结束后,有忙于为孩子填报志愿的家长如是说道。

另一方面,随着新高考模式的开展,传统的文理科填报志愿方式被调整。面对变化和一系列复杂的报考概念,如何系统地收集并筛选信息,成为考生和家长不得不要闯的一道难关。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有很多人把高考报志愿与人生未来划等号,“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考得好,不如报得巧”“专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诸如此类一考定终身的说法更是助长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

从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走热,可以深切感受到这种焦虑。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考志愿市场付费规模仅为1.3亿元,2023年已增长至9.5亿元,翻了7倍多。夸克、百度、网易有道、知乎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这一赛道。庞大的市场需求更是催生出了以张雪峰为代表的“超级网红”。他们将当下的报志愿与就业高度绑定,信息不对称的考生和家长寄希望于“张雪峰”们来弥补自己的信息差。

翻开张雪峰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不时还会有“成功者”前来“现身说法”:多亏当年听了张雪峰的建议,现在成功上岸,年入百万。当然,也不乏“失败者”大吐苦水:真后悔听了张雪峰的,选了某专业,结果工作一直没找到。从“我想学什么”到“我学这个能带来什么”,以上种种言论的背后是高考志愿填报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的事实。

今年的高考季,张雪峰也如约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分为11999元的梦想卡和17999元的圆梦卡,价格相比往年上涨了不少。如此高昂的志愿填报价格,仍然很快被家长抢购一空。毋庸置疑,这些为志愿填报“豪掷万金”的家长,基本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一份确定性。

那么,遵从“张雪峰”们的规划填报了“好专业”,就能“赌”一个光明的未来吗?

不可否认,“张雪峰”们将报志愿与就业绑定的观点为普通家庭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他们打破了信息壁垒,将就业形势摆在大众面前,结合就业趋势筛选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是完全功利化的专业选择却不利于自我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我想去学天文学,但父母反问我学天文学以后能干什么,让我报人工智能,说这是大热门专业,可我连人工智能是什么都不清楚。”有参加完高考的考生这样说道。事实上,这样的矛盾不会只出现在一个家庭。报志愿,曾经这个理想的代名词,也是18岁少年迈出独立自主的第一步,但不知从何时起,它掺杂了越来越多现实的因素,被套上了重重枷锁。

什么是热门专业?10年前,房地产行业大热的时候土木工程是热门专业;5年前,互联网行业一片蓝海的时候计算机是热门专业;1年前,ChatGpt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人工智能是热门专业……时代一直在变化,总有人在不断追“风”,当年的“热门专业”,难保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夕阳专业”;当时的选择也未必就能“护一世周全”。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科利尼就曾在《大学,有什么用?》中分享过:当下我们认为无用的专业,在它们被创造的时候,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是随着世事变迁以及研究的精进,这些专业渐渐变得“无用”。

所以,与其盲目听人建议去选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倒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一个未来能实现自己价值的“理想专业”。

对广大考生而言,填报志愿,本质上是一次信息搜集整合的过程,也是一次自主决策的实践,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在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后,可以结合个人梦想、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做出理性选择、完成自主填报。此外,学校环境、就业方向也应被纳入考虑范畴,而不是单纯地迷信“张雪峰”们,迷信“只看就业”的绝对功利主义。毕竟专业不分“冷热”,冷和热都是在转化的,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我们深知,知易行难,但要相信,功不唐捐。在人生重要关口,理性作出正确选择,其间积累的经验、锻炼的能力,在往后的人生中,弥足珍贵、大有裨益。

而对家长而言,填报志愿的过程是和孩子思想对话的一个过程,尊重和陪伴远远优于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陪孩子度过这段迷茫的时期,让他们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后又该过怎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考量和选择呢?

生存和兴趣哪个重要?梦想和现实如何取舍?这个夏天,无数考生和家长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但这并不是一个非A即B的选择题,不必绝对功利,也不必太过理想主义,不要去想着平衡这一矛盾。因为高考有标准答案,人生却无法被定义。请记得,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每分每秒也都是自己要去经历的,所以比起家长怎么说、机构怎么说、“张雪峰”们怎么说,考生不如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趁年华正好,保持不断地学习,找寻自己真正喜欢、契合的道路,或许比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人生规划”更有价值。祝福所有考生,都能得偿所愿,迈入理想院校!

【责任编辑:范蓉】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