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平定风吹过万里关山

2024-09-23 13:54:03 来源:记者观察网

策划/吴荣春 田文璐 施福瑞

/王亚晶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将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写入《诗经·大雅》流传千古,而在自古便是天险要冲的太行山间,“平定”二字已经悄然伴随着一座古县城日月如流,悠悠千年。

九月,秋意初临太行,行至山西的东大门、阳泉市平定县的冠山书院,便被长达100多米的陡峭天梯所震撼,拾阶而上,刻有“文献名邦”四个大字的牌楼突入眼帘,牌楼上“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的楹联,写尽了这里曾经的辉煌。冠山书院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都对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平定文脉之所在。

初秋的冠山书院,高大茂密的树木依旧绿意盎然,在山林间穿行至文昌阁,满目皆是学子们挂在古树上的祈福丝带。翻开其中一条,上面写着“愿自己学业有成、愿父母身体康健、愿祖国繁荣昌盛”,字迹稚嫩却又不失庄重。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历史与现代交织,文脉已流淌千年,如此质朴的心愿,一如这座古老的县城一样,朴实、厚重又充满希望。

平定的魂不仅在山,还在关。

黄金甲,凤头冠,鼓棒高扬,鼓声震天。走进平定的娘子关,会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武迓鼓的经典剧目《大唐娘子军》所惊艳,平阳公主带领娘子军奋勇守关的传奇故事,也伴随着隆隆战鼓一直回荡在这漫漫雄关之间。

娘子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年间,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仍然巍然屹立,素有“天下第九关”之称。沿娘子关向下,古老的村庄依山顺水而建,石碾声声,溪水潺潺,不足500米的青石板路两侧商家云集,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距娘子关城不远处便是科幻大家刘慈欣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电厂,他正是仰望着这里的星空创作出了《三体》等科幻名篇。御关而聚,市商而兴,盘踞雄关险道、秀水崇山的娘子关,如今已经成为游人如织的精品旅游示范区。穿越历史的烽烟,雄伟的娘子关依然是平定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赋予了平定人坚韧的精神内涵。

娘子关再往南走十几公里就是固关。漫步在固关的秦皇古驿道上,两条二十多公分深的石头车辙是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古道无言,马蹄声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即便再坚硬厚重的古道,也被碾压得充满沧桑感。古道两侧,一条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山西首条出省国道,另一条是20世纪90年代举全省之力、平定县6000多名干部职工每人曾捐款两个月工资修建的山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正是这两条路,扛起了当时“以平定煤冶太行铁,服务国家工业化”的时代责任。

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前进的步伐总是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考察山西,勉励山西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走进新时代,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乘着山西、阳泉转型发展的强劲东风,平定这片古老的土地利用资源优势,再次涌起转型发展的春潮,焕发出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从气凝胶科创产业城到新能源电池小镇,从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到紫砂药茶文旅一体化发展,从煤炭之乡转变为“北域江南”,平定在传承与发展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成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担当,蹚出一条资源经济转型新路。

雄浑的关隘,守护着金戈铁马的悠远记忆;起伏的群山,诉说着穿越古今的发展故事。当历史和时代的风吹过万里关山,今天的平定人正用他们拼搏创新的精神,重新诠释着“平定”之名的美好寓意。

 

创新之风——从泥到砂,窑火照耀千年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的平定县,被誉为“砂器之乡”。这里群山环绕,沟壑纵横,95%为石质、土石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高铝土、耐火粘土、紫砂陶土储量较大,且色质单纯、质地绵软、可塑性强,是制砂的绝佳材料。据史料记载,平定“砂始于秦,瓷肇于晋”。在漫长的岁月中,平定先民与泥水相伴,与火焰共舞,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砂陶制品,与宜兴紫砂、广东砂煲齐名,并称“三鼎甲”。

如今,穿越千年历史,平定的窑火依旧跳动,在一代代人的谋定思变和薪火相传中,“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和“平定砂器制作技艺”相继扛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金字招牌”。重焕生机的砂器和陶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在平定县砂器博物馆,国家级非遗平定砂器技法传承人张宏亮化身为“讲解员”。“平定砂器历史悠久,它的制作技艺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今年47岁的张宏亮自幼学艺,至今还保留着捏泥坯、打磨、烧窑等传统的手工制砂技艺。“我们走的是一条挖掘、整理、收藏、恢复、传承和融合之路。我称之为‘变与不变’,不变的是砂器的灵魂,变了的是创新。”

坚守平定砂陶的精神内涵并推陈出新,正是平定县砂陶产业发展的破题之道。

近年来,随着玻璃和不锈钢制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高,古拙的平定砂器陷入生存困境。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张宏亮在平定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尝试改善工艺,研制出了无辐射釉彩喷砂工艺,填补了平定砂器没有釉彩的空白,化解了平定砂器易掉砂、手感粗糙的难题,改善了平定砂器的品质与品相,提升了平定砂器的市场价值。

随着砂器制作工艺朝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平定砂器的产品也有了质的变化。砂器茶具、工艺砂器砂艺以及剪纸镂花三角壶、梅瓶、胆瓶、彩釉艺术砂器等产品,使平定砂器融入现代生活中并具艺术性。

手工砂陶制作技艺是平定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保留手工特色的同时,平定县也加大了对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走进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莹玉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陶瓷产品最终将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百年来,搭乘各国商旅的马车船队,平定的砂陶远销海外,如今这里依然是外界感知山西文化的新窗口。

在莹玉公司的产品陈列馆,一款名为“春碗”的陶瓷产品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据公司副总经理高峰介绍,从2021年到2023年,莹玉公司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目前,公司正从日用陶瓷向功能性陶瓷、艺术陶瓷转型。我们在继承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的传统技艺的同时,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探索乌兰茶晶石等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自主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专利配方,利用独特的制造方法,研发出养生酒壶等一系列养生新产品,迎合人们抗菌、易洁、环保、健康的现代需求。”高峰说道。

匾额古朴,人流不息。走在平定县的砂陶街上,32家砂陶小店散落分布,游人们或精心挑选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砂陶产品,或亲身体验抟砂制壶的传统技艺。这里曾经是平定的旧瓷厂,如今变成了游客的打卡地,也变成了平定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平定将旅游与砂陶文化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建设砂陶专业镇,深挖特色产品,打响“中国砂都”旅游品牌。据平定县砂器办副主任张嘉介绍,截至目前,平定县已经形成“一镇三园三中心”的产业格局,形成包括研发、创意、生产、物流、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共有紫砂、砂器、陶瓷、琉璃等企业202家,带动就业3600余人,砂陶产业总值预计达到5.4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平定还精准定位,在专职人才培育、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

伴着熊熊燃烧的窑火,平定砂陶穿古越今、熠熠生辉,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转型之风——倾听新能源 汽车的“心跳”

随着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地驶向人们的生活,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市场更是一片蓝海。而让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的电池动力“心脏”又从何而来?这一次,平定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在平定县的经济版图上,小镇张庄如今有了一个新名字——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建设新能源电池小镇是平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平定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平定县是煤炭大县,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煤炭冶金和电力,面临着煤炭枯竭、高耗能等痛点。新时代,平定县立足原材料地区东北和终端销售区深圳的中转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老碳素厂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瞄准新能源电池这一方向,2021年创新性提出建设新能源电池小镇的规划思路,加快布局“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电池组装”全产业链。

企业是推动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走进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贝特瑞)的新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经过两道严格的消毒程序后,只见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对原材料进行分析。产品好不好,取决于原材料的好坏,而在制作锂电池负极材料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原材料的筛选,在山西贝特瑞的实验室里,一块智能屏就能够看出原材料的好坏。

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关乎着锂电池的续航里程以及使用寿命,碳化是确保能量密度的关键环节。在手握石墨化提纯等核心技术和国家专利的碳化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真密度和振实密度都非常高,而这些既安全性能又高的负极材料,经过成品生产车间最后一步的技术处理后,被运往各大电池厂商,最终销往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以及储能等终端。

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专业化生产。自平定2011年引入该企业以来,山西贝特瑞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多个工艺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成为平定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的链主企业,带动山西中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上下游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形成了一条新能源电池的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

吸引企业落户,同样离不开好政策的加持。近年来,平定县从人才引进、政府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小镇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持续打好“技改资金+政银企合作”政策组合拳。此外,随着风电、风光储等新能源项目的相继落地,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小镇正变得更加有灵魂、有人气、有生命力。正如山西贝特瑞董事长耿林华所说:“我们的发展信心源自园区正逐渐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如今,平定新能源电池小镇成为阳泉市首批认定的6个市级专业镇之一,共有新能源电池关联企业10家,其中6家规上企业,2023年产值10.42亿元。今年一季度,专业镇主营业务收入达3.58亿元。

十年磨一剑,小镇拉紧时间线。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的建设蹄疾步稳、压茬推进,通过实施负极材料立基、配套产业跟进、电池产业成型“三步走”战略,精准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逐步建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预计到2030年,平定新能源小镇将与宁德时代“组团”,达到千亿量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顺利实现“出圈”。

在新能源电池小镇里,能源向新、产业向新承载着平定的希望与未来!

 

振兴之风——奋进在“硒”望的田野上

维纳斯黄金富硒苹果、富硒黄高粱、富硒甜荞麦、富硒玉米……金秋九月,走进位于平定县鹊山镇的富硒产业研究院科研种植基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硒被誉为“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天然解毒剂”等。研究表明,硒在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功效显著,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富硒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平定县土壤硒含量普遍较高,硒元素平均值为0.552毫克/千克,是山西省均值的3.68倍。全县10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为富硒区、3个乡镇为足硒区,全县可利用的富硒耕地面积为23万亩左右。“平定不仅富硒耕地面积大,而且富硒耕地的土层厚、硒含量适中,是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地区,发展富硒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工作人员郝辉说道。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为了用好硒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平定县深挖、盘活富硒土壤“家底”,按照“1+10+12+50”富硒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建设富硒农业产业专业镇,形成了十条覆盖富硒杂粮、药茶、薯类、蜂蜜、蔬菜、水果、禽蛋、猪肉、酒、醋的富硒全产业链,打造了富硒杂粮、药茶、薯类、蜂蜜、蔬菜、水果、禽蛋、猪肉、牛肉、鱼肉、酒、醋十二大富硒农产品基地,培育了五十个富硒农产品认证品牌,实现富硒农业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以硒赋能,平定逐步探索出一条“特”“优”农业产业升级之路,让土壤含硒量不断变成产业“含金量”。

走进平定县乡村振兴产业园的富硒蜂蜜生产基地,山西乐蜂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乐蜂园)的富硒蜂蜜生产线忙碌、有序地运转。作为蜂蜜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了吸纳更多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公司牵头成立了养蜂产业化联合体。采取“蜜蜂研究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村电商+现代物流+蜂农服务站”的智慧化农业运作模式,将各县(区)的养蜂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中起来,撬动富硒蜂蜜产业集群发展。

像山西乐蜂园一样,借助富硒优势,提升“含金量”的农业主体不在少数。

在富硒产业研究院的农产品展销中心,“漾泉硒品”公共销售展台上摆满了来自全阳泉市20余家企业的富硒农产品,“晋婆婆”富硒小米、“九州香”富硒黑豆、“冠霖”富硒连翘茶等特色商品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据郝辉介绍,因为富含硒元素,这里的小米一斤可以卖到38元,鸡蛋价格更是普通鸡蛋的4倍。而且借助抖音等电商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今年6月,‘晋婆婆’牌富硒小米更是上架了董宇辉的‘与辉同行’直播间,引得天南海北的顾客纷纷下单。成交订单近2万单、成交额超56万元,打响了平定富硒产业的名声。”郝辉说道。

以富硒农业产业专业镇为牵引,平定依托“漾泉硒品”公共销售平台,搭建起更加多元的销售网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融入富硒元素,构建起集农业、旅游、康养、研学、科普于一体的富硒农业全产业链,为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镇带一方,一方促全盘。在乡村振兴的滚滚大潮中,平定富硒农业产业专业镇逐浪而行,“硒”望无限!

 

随着创新、转型、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已吹拂过平定的万里关山,走在如今的平定,我们看到一座娘子关巍然矗立,可仰天险;一段古长城蜿蜒盘踞,可叹历史;一把紫砂壶传承千年,可习古技;一个个新能源小镇生根发芽,可兴产业;一个个传统村落走上“硒”望之路,可旺民生……这就是新时代的平定:古今共存,向新而生!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4.09(上) 第25期 总第645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咨询电话。

【责任编辑:范蓉】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