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4-10-22 17:04:35 来源:记者观察网

“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学校持续采取多种措施,构建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旨在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推动各民族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培养出拥有共同价值观、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一代青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竭尽全力,形成了今天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多民族大家庭,而内蒙古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面临一定的挑战。对此,内蒙古地区只有在思想上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行动中推动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才能彻底根除狭隘思想。

一、内涵要义

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或地区内各类教育机构的综合体系,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业余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规划性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进程,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

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教育体系,可以强化各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对国家、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借助主题教育实践、校园文化等途径,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境氛围。同时,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引导,强调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借助政策力量,进一步提升教育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

二、生动实践

(一)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地区民族学校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方式,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实践中,学校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建设文明校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富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二)丰富了文化活动,展示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学校注重挖掘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如蒙古族文化节、汉族文化节、回族文化节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和尊重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和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举办蒙古族文化节,展示了蒙古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特色文化;通过举办多民族文化节,展示了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多样文化。

(三)开展了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校将志愿服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支教、扶贫、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体实践中,学校注重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山区、贫困地区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西部计划”支教活动,让学生走进山区,为当地孩子提供教育教学、文化活动、心理辅导等服务。

(四)加强了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体实践中,学校注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流访问活动,如专业交流访问、民族文化联谊联欢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艺术节竞赛等,让学生在竞技比拼中展示才华和风采,增进了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让他们建立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友谊和合作。

三、当前问题

一是教育创新活力的缺失。教育体系需具备明确的目标、原则、路径及评估机制,但当前部分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乏。有效的评估不仅能检验教育质量,还能指导教育改进,但部分学校在此方面建设不足,使得教育改进缺乏数据支撑。三是持续支持与保障的缺失。资源的匮乏、人才的短缺以及社会合作的不足,都使得教育难以持续、深入地推进。

四、策略探要

在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这一宏伟蓝图中,必须从多维度、深层次出发,精心策划并实施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全面而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一)课程设置策略层面。需将中华民族文化课程作为核心,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专门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事实,更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共生,应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师资培养策略方面。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作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培养他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应针对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此外,应支持教师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育评价策略方面。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教育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同时,应关注学生在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表现,通过设立专门的评价指标,如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性、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此外,可以邀请家长、社区等外部力量参与教育评价,通过他们的反馈与建议,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以及他们在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轨迹,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内蒙古工业大学:苏日乐格 刘玥 牛莹杰)

【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