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12月27日电(贾亚鹏)12月26日,山西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太原召开。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晋中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殿斌以“晋中金融监管分局强监管严监管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了该分局在全面强化监管的基础上,聚焦晋中市委“156”(一个目标:锚定“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目标;五个发挥更大作用:打好城市牌、汽车牌、文旅牌、大学牌、农高牌,发挥更大作用;六大工程:党建引领工程、产业体系工程、改革开放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安全稳定工程。)战略举措,着力打通各类政策协同的“堵点”“痛点”,全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讲政治,围绕强监管严监管,持续推进强履职
围绕机构监管,持续推进“长牙带刺”。印发《强监管严监管总体行动方案及任务分工》,以法人机构为重点,组织开展监管评级,根据经营情况精准“画像”。推动辖内法人机构强化党委前置研究,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强化股东股权治理和关联交易管理。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行政许可。完善查处衔接,靠前监管,严格执法,2024年,共立项并完成现场检查16项。
围绕行为监管,持续推进监管为民。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配合地方政府有关单位部门落实防非打非责任,做好非法金融活动线索移送和调查认定工作。履行统筹辖区金融消保职责,建立属地金融消保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源头治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组建银行保险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转、受、办”投诉处理机制和“四位一体”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围绕功能监管,持续推进贯通协同。强化与各金融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联动,集成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监管贯通。强化保险市场合规监管,有效规范了车险市场。加强执法协作配合,与公安经侦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专项工作,配合公安交警部门持续做好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处与保险理赔衔接工作。建立健全反黑灰产机制,严厉打击代理退保。
围绕穿透监管,持续推进一严到底。将实施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监管手段过程中掌握的各类数据源,运用大数据建模工具穿透打通,加强数据分析和风险识别,及时预警响应。加大检查稽查力度,在组织现场检查过程中,聚焦信贷资金等实质性业务,通过协查协办等渠道,打破机构地区壁垒,实现资金流向穿透。
围绕持续监管,持续推进监管全覆盖。发挥县域监管支局成立后“四级垂管”监管架构优势,充实监管力量,完善配套制度,细化组织保障,稳妥有序地下放和承接监管职责,实现对金融机构贴身监管。加强金融数据统计监测,按季召开非现场监管分析例会,以点的监测实现面的监管。贯通全链条监管手段,持续动态地对机构实施全周期、全过程、全流程分级分类监管,辖内金融机构运行总体平稳。
聚合力,用好“两项机制”,协同联动抓落实
用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坚决打赢保交房攻坚战。一是促进项目修复,确保符合条件项目“应进尽进”。落实好“推送—反馈”闭环管理,强化指导跟踪,推动问题项目修复,共推动3个问题项目修复后进入“白名单”。二是动态掌握进度,推动已审批项目“应贷尽贷”。通过日报、周报持续跟踪“白名单”项目贷款发放情况。联合晋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召开政银企三方会谈,合力破解融资难题,有力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投放率提升。截至目前,经主办行确认“白名单”项目13个,授信22.65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15.21亿元。三是推动扩围增效,持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召开“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工作推进专题会议,明确备案类存量、新增贷款项目纳入“白名单”的要求和流程,有序完成三批次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扩围工作。截至目前,辖内存量贷款项目通过“备案”流程纳入“白名单”8个,已累计发放放款22.69亿元。
用好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一是主动靠前协调,第一时间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建立晋中市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市县两级同步成立工作专班。二是有效发挥协调工作机制联合牵头单位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分类召开工作推进会,结合政策要求,推动打通机制运行的堵点难点。三是指导各支局、各银行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到“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中,第一手了解掌握生产经营情况和真实融资需求。四是督促银行机构开通线上线下“绿色通道”,将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无还本续贷、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等政策要求嵌入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融资对接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2.6万户中小微经营主体,其中2066户纳入“推荐清单”的经营主体已累计发放贷款71.1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优结构,聚焦“五篇大文章”,持续助力提质效
印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综合运用监管约谈、现场督导、核查通报等手段,督促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扎实推进一揽子增量政策及各项接续政策落地见效。截至11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35.18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90.56亿元,全省排名第四,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达5.31万亿元,赔付支出33.99亿元,全省排名第四。
聚焦科技金融,持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聚势新质生产力·融合赋能益企行”活动,召开“专精特新”政银保企对接会,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11月末,辖内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88.24%、60.91%、88.06%。人保财险推出“专精特新企业综合保险”专属产品,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持续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险,配合市工信部门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项目核查,实现数据名单共享。
聚焦绿色金融,持续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督促银行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目标引领+监测通报+监管评价+检查督导”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绿色信贷监管评价。引导银行机构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和保险险种等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辖内绿色信贷余额超400亿元。推进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为投保名录内50家企业提供强制环境责任风险保障1.24亿元。
聚焦普惠金融,持续助力服务民生需求。一是健全完善“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评价”工作机制,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4.17%。二是落实“千万工程”要求,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扎实做好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确保“应贷尽贷”。三是持续推动农险“扩面、提标、增品”,鼓励保险机构推广产品,为全市22.9万户个体工商户提供风险保障超千亿元。
聚焦养老金融,持续助力加强养老金融保障。一是督促银行机构开通线上线下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渠道,打造便捷开户体验。引导各银行机构丰富产品货架,加强养老金融产品推广,积极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二是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向特定风险群体或特定风险领域提供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
聚焦数字金融,持续助力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一是持续推动辖内法人机构深入落实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完成辖内法人机构2023年度科技监管评级。二是组织开展信息科技监管数据专项治理和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进一步筑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重要网络系统供应链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