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在证实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2024年11月,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关切,在滔滔汾水边,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古今同地,一眼千年,那些来自4300年前的文明遗存,穿越千年的风霜雨雪,携着新的生命和灵魂,与我们再次相遇,引领我们回溯那辉煌灿烂的文明片段,给予今天的我们以文化自信和底气。在探寻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宏伟工程中,“陶寺遗址”是一个闪耀的节点。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位于晋南腹地襄汾县陶寺村南,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开始科学发掘,迄今已有46年。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可以说,从寻找“夏墟”开始,到“中华文明探源”,再到“考古中国”,陶寺遗址无一不是考古类国家重大课题的“实践地”。1988年,陶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7年,陶寺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4年3月,《陶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11月12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陶寺遗址博物馆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所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位于陶寺遗址西北边缘,占地74.4亩,建筑面积9998平方米,集考古发掘、文物展陈、研究教育功能为一体,是陶寺遗址公园的“总导览”。博物馆外观设计呈“中”字形,整个建筑立足于“陶寺文化”独特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突出遗址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陶寺文明的独特内涵。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展陈面积约5000平方米。一层包括“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等展厅及沉浸式数字厅、文物库房等;二层包括考古大事记、陶寺考古、临时展览等展厅。展陈主题以代表自然与文明之“光”为核心理念,展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这一现代化的博物馆,以数字化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深入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陶寺遗址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全景式展示陶寺文化在都邑规划营建、手工业生产、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是中国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史上的大事,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被引向深入、大遗址保护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4300多年前瑰丽辉煌的文明,大多埋藏于田野之下,数代考古人不惧艰辛,孜孜以求地努力探索,不仅让这些文明遗存重见天日,更赋予其新的生命和灵魂。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二楼特设考古历程展厅,展出了考古队伍在发掘期间所使用的多样工具。展厅两侧墙上那酷似考古发掘现场的凸版壁画,更是再现了陶寺遗址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历程和几代考古学家为探索陶寺文化文明所做的不懈努力。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见证4300多年前那片辉煌文明的发掘与重生之旅。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陶寺考古研究,将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长期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部门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在漫长的发掘历程中,每一位陶寺考古工作者都是故事的主角,是坚持追“光”的人。时光回溯到1958年,基层文物工作者丁来普在晋南的一次文物普查中偶然间揭开了陶寺遗址的神秘面纱。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队长张彦煌的带领下,经过多次大规模调查,逐渐明确了陶寺遗址的范围。1978年起,陶寺遗址进入大规模发掘阶段,从最初的高天麟、高炜、张岱海,到后来的李健民、梁星彭、何努、高江涛等,历任领队率领着考古队伍,包括科研人员、考古技师、地方文物工作者以及高校师生,共同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无数考古奇迹。他们不仅完成了陶寺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先后出土各类珍贵文物5500余件,还首次提出了“陶寺文化”的概念,构建了陶寺文化的年代序列,充分保障了对陶寺文化研究与阐释的准确性、全面性、权威性,科学、系统地呈现出4000多年前这座都城先民筑城建宫、敬授民时、阡陌交通、以礼治国、协和万邦的早期国家基本风貌,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共展出的230件(套)文物中,90%以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工作队发掘的文物精品,主要包括陶器、铜器、木器、玉石礼器等各类器物,涵盖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类别,尤其展现了近些年有关宫城及宫殿区考古的新成果和出土文物。经过几代考古学家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持续发掘,尤其是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在证实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陶寺遗址博物馆,站在陶寺鼎盛时期城址的沙盘前,轻触按钮即可点亮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多样化的展陈方式生动地讲述着陶寺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灿烂文明。陶寺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出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也展现了陶寺先民经天纬地的时空经略和“光被四表、协和万邦”的精神品质。反映出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创造发展、迅速崛起、走向一体的历程。其发现生动地表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陶寺遗址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证实和生动写照。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和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标志性成果,是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大文化工程的重要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系统部署,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提升开放服务水平、深化区域融合发展,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今天,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早期中国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探源的魅力,正在数字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中有了新的表达和呈现;未来,陶寺遗址博物馆将持续增加“考古遗迹”的展陈,加快相关考古发掘工作,及时展示最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注重“走出去,引进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原创精品展,解开蕴含“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4.12(上)第34期 总第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