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1月9日电(姬玮)1月8日下午,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20多家企业和环保组织齐聚山西太原,共同参加《晋煤冀钢,标本兼治:对“双碳”目标指引下河北钢铁与山西焦炭协同降碳必要性的初步调研》(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布会。
图片由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提供
据悉,该《报告》由河北首家专注于工业污染防治的民间环保机构绿行太行、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和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合作,工作人员在调查走访了59家河北钢铁企业与山西焦化企业,并对近五年的国家级政策与河北省政策进行梳理后形成。
《报告》通过分析指出,为确保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目标,在国家和省级多重绿色低碳政策的指引下,河北省的钢铁行业到2030年将减少逾2200万吨的焦炭需求,这将对山西省仍然严重依赖焦炭经济的地市形成巨大的转型压力。
《报告》通过数据分析了河北钢铁与山西焦化行业之间紧密的供需市场关联,结合上下游行业的概况、转型进程和不同政策情景,针对河北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可能对上游山西焦化行业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作出了预测——到2030年,河北钢铁行业将实现20%的绿色低碳炼钢(即电炉炼钢),并因此削减2263.87万吨的焦炭需求。
图片由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提供
“按照历史趋势,随着转型进展,未来河北省超过七成,甚至全部的焦炭供应来自山西,这意味着到2030年,在最严格的情景预测模式下,山西焦化行业将失去约1775至2264万吨的焦炭市场,相当于山西第二大焦炭产地长治,或者第一大产地吕梁全年的产量。”山西派可思的项目负责人赵沛说,“山西必须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山西焦化行业长期贡献大量财政收入,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山西焦化行业共生产焦炭9799.7万吨。其中,以长治市沁县为例,炼焦行业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78.01%。“遗憾的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尚未看到山西焦化企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绿行太行负责人李飞在报告发布会上提到,“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调整和改变,这些改变无一例外都意味着未来对焦炭依赖程度的大幅降低。”
“河北的钢铁和山西的焦炭都是中国在加速低碳步伐过程中的重负。二者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彼此依赖又彼此牵制,因此,两省也必须在低碳行动方面展开紧密的联动。”赵沛说。
在发布会的下半场,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和落基山研究所(RMI)的6位专家学者开启圆桌讨论,各自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观点、分享资讯,并同现场的参会人员及媒体交流讨论。
图片由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提供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寇静娜副教授表示,对照德国的案例,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非常复杂深刻的,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改革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困难性,做好“观念转型”。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低碳管理中心主任杜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绿色钢铁成本溢价谁来买单”的市场困境,对钢铁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生存还是发展”这一命题,给出了“首钢答案”。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环保监督部部长杨霞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企业在超低碳排放改造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并代表焦化行业发出呼吁,希望能够加深行业交流合作,更多地汲取到自同行、专家及社会各界的专业化指导,明确转型路径、做好技术储备。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转型成本如何消化,绿色产品谁来买单?”这一问题,她认为亟需相关政策长期性、持续性的强有力引导。
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的原丁副教授、落基山研究所(RMI)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李抒苡也分别就区域转型规划与治理、企业低碳转型的上下游协同等主题做了精彩分享。
图片由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提供
“绿色低碳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2030年的临近,中国实现‘碳达峰’的步伐正在加快。无论是河北还是山西,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低碳转型压力,因此两省目前唯一的选择是提早布局主动做好应对准备,而不是被动等待,在低碳发展的浪潮中承受冲击。”展望晋煤冀钢行业联动的未来,赵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