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什么?是街头巷尾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是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春联、是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是邻里亲友间互道的一声声“过年好”……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最具仪式感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亿万华夏儿女情感的寄托与纽带。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申遗的背后,春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已不单单是华夏儿女传承千载的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和重要象征,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年春节,因为有了申遗成功的背景,而显得更加意义非凡。
非遗中国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源自农历新年,坐落于岁月更替的交汇点,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历法与五行哲学。五行的相生相克,象征着春夏秋冬、兴衰荣枯的变化,春节的兴起不仅与农作物的耕种收割有着密切关系,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和祈求。
在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人们放下一年的忙碌,阖家团圆,共同展望新一年的生活。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分发压岁钱、拜年、舞龙舞狮……多种多样的年俗活动,蕴含着注重亲情、祈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以及向往和美生活的理想追求。
回首眺望,这个满载华夏儿女热情与期待的春节,已经走过了三千余年。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今年,非遗版春节的首次登场,更是让“春节”与“非遗”碰撞出了新火花。北京厂甸庙会、九曲黄河阵灯俗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展现地道的京味儿年俗;山西省长治市振兴小镇,村民们打铁花欢庆新春佳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尼辖乡辖措村升起篝火,跳起锅庄舞,迎接新春的到来……为迎接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全国各地纷纷各出“奇招”,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非遗中国年,是世界共通的美好期盼。
世间美好是相通的,对情感的表达、对美好的追求,是人类共有、共通、同享的朴素情感。和平、和睦、和谐,春节所传承的文明理念,亦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跨越国界,架起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
对海外民众来说,春节已经成为了解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越来越多海外民众爱上了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将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经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从中国年到世界节,春节走向世界的背后,是日益提升的中华文化影响力。放眼全球,动荡、战乱等种种问题持续困扰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大行其道。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这些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重要启示。
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当前国与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拥抱春节,也在期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彼时,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交流互鉴,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望已经实现。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2(上)第4期 总第6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