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蓉
近期,安徽省黄山市呈坎景区因“只卖联票”引发争议。据央广网报道,今年2月10日,北京游客陈女士一家自驾来到呈坎景区准备游玩。按照《呈坎景区门票、导游服务价格公示》,游客可以按照景点单独购票或者购买联票。陈女士询问了可否单买古村落景区门票,并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答复。随后,在她与家人返回准备买票时,被同一工作人员告知“这里只卖107的票,单独的票哪儿有卖你去哪儿买。”
央广网记者随即拨打了呈坎景区负责人电话,该负责人表示,广为游客所知的呈坎景区,是包括了古村落和永兴湖两个景点在内的村落范围。对于游客集散中心售票处价格公示张贴位置不明显、单点票购买地址不明确、景点具体范围模糊、工作人员沟通不到位等情况,后期会做出相关整改。
呈坎景区通过捆绑销售追逐眼前利益,这也反映出当前文旅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乱象——变相“宰客”。
强制销售联票,呈坎景区的案例并非个例。一些景区试图通过提高客单价快速获利,可谓是把“门票经济”经营到了极致。早在2017年,杭州宋城景区就被爆将门票与演艺表演捆绑销售,景区毛利率超过了70%。然而,这种销售策略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在此次报道中,陈女士最后选择了放弃游玩,景区既未增收,还折损了5A级景区的声誉。宋城演艺虽因联票模式获得高毛利率,却屡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质疑。且这种短视行为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游客的差评通过互联网会迅速扩散,景区名会频繁出现在旅游攻略需“避雷”的项目里,导致口碑快速下滑,最终成为“一锤子买卖”。
“只卖联票”的本质,是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却忽视了文旅全产业链开发。“食、住、行、游、购、娱”,门票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景区要增收,就要打开“围城”,通过弱化门票将更多资源、更多游客吸纳进来,带动旅游外围产业进一步发展。
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跳出“一锤子买卖”的思维,构建“长期主义”发展模式。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哈尔滨文旅能持续火爆的原因,除了得益于独特的冰雪资源、地域文化以外,在互联网上众多博主良好的口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同比增长32.2%;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36.7%,这便是明证。
旅游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而非景区单方面的追求利益。呈坎景区这次的教训也给众多文旅从业者提了个醒,文旅产业的长久发展,不在于如何“捆绑销售”,而在于如何“留住人心”。唯有以真诚打动游客,才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否则,再有文化底蕴的景区,也终将沦为“一锤子买卖”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