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4月17日电(记者 明文 通讯员 马琴 韩孔睿)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长平公司紧紧围绕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大力开展‘四新’推广应用”相关要求,在引进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上下深功,面对观测地表沉陷旧方法的桎梏,积极推广应用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雷达遥感技术、机载激光雷达等新技术,保护好地面构筑的同时,为井下高效回采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既要关注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还需兼顾地表沉陷对地面构筑物的影响,而这些都离不开地质测量工作的有效开展。
以往长平公司的地表沉陷观测工作主要依赖水准测量和全站仪等测量手段,需要在平原建立观测线,局部观测地表沉陷,其缺点在于难以监测沉陷区全貌,不能满足山区的监测需求,野外观测时间较长,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工作量大且存在人为误差。
随着矿山地质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长平公司积极引进应用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在回采盘区建立地面岩移观测站,采集观测数据,计算边界角、移动角等地表位移参数,绘制参数曲线图,运用分析得出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平衡地表保护和高效回采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新技术不受气象条件影响,测量范围大,可自动完成参数间复杂的核验和计算,减少人工处理数据工作量的同时,还为井下留设保护煤柱的范围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据了解,保护煤柱每多留设1米,就少回采煤量约1500吨。与以往出于谨慎考虑须多留设保护煤柱不同,有了新测量技术的加持,井下留设的保护煤柱越来越小,使矿井小煤柱、无煤柱开采有了强劲的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长平公司地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还持续观测回采区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获取各类数据,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地表沉陷灾害,并充分利用地质测量新技术,主动对比研究同一盖山厚度、同一地质条件下,地面沉降的变形量,通过公式推演,形成经验值,为井下开采方案的确定和调整提供更精细化的数据支撑,深挖经济效益源,激活创效源动力。
目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在长平公司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地质测量技术,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也在该公司的持续探究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四新”的推广应用,切实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