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泥与时光的交响:非遗传承人刘波的匠心旅程

2025-04-23 19:07:33 来源:记者观察网作者:关俊龙

编者按:泥土无言,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匠心无声,却诉说着不朽的艺术传奇。非遗传承人刘波用双手与泥土对话,将平凡无奇的黄泥塑造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他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碰撞的结晶。

从“哪吒”的灵动到《国家脊梁》的庄严肃穆,刘波用泥土书写着家乡的故事,也诠释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他的坚守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新生。让我们跟随刘波的脚步,走进泥土的世界,感受那份来自大地的质朴与力量,聆听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奏响的动人乐章。

在山西临汾尧都区,有个静谧的小村庄,一座古朴的小院隐匿其中。清晨,阳光轻柔洒落,给这座黄泥小院披上一层梦幻的纱衣,光影交织,恰似奏响了一曲悠扬的古老乐章。这里,便是省级非遗平阳泥塑传承人刘波的工作室,一个用泥土书写传奇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50423150125

泥土的“性格”:在指尖绽放的生命力

春日暖阳下,刘波轻抚着案头的黄泥,仿佛在聆听大地的低语。“泥,是有性格的。”他轻声说,“你只有走进它,了解它,用心和它对话,它才会与你心交心,做好朋友。”竹刀在转台上的黄泥上轻轻滑动,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与泥土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随着他的手指灵巧翻飞,那块原本平凡无奇的黄泥仿佛被唤醒了沉睡的灵魂,渐渐显露出一个灵动的形象——国漫《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个叛逆又倔强的小哪吒仿佛从屏幕中跃出,来到了这片充满泥土芬芳的世界。

刘波与泥土的缘分,始于青春年少时的懵懂好奇。那时,他偶然接触到平阳泥塑,便被这门古老技艺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与泥土的朝夕相处。20多年来,他用双手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泥塑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光阴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423150129

在刘波的世界里,每一块泥土都像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与故事。他常常凝视着那些泥土,仿佛能从中读出它们的前世今生。比如,从山崖边挖来的红胶泥,带着大地的质朴与坚韧,就像黄河岸边的汉子,沉默寡言却又无比刚强,仿佛无论面对何种风雨,都能稳稳地扎根大地;而那些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的黄土,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变得细腻如脂,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它的温婉与含蓄,宛如一位知书达理的闺秀,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温柔。

刘波对泥土的这种细腻感知,正是源于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在他看来,非遗技艺绝不仅仅是技艺的简单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每一块泥土,每一次塑造,都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

“只有跪着将老祖宗的东西接稳了,才能站着走自己的路。”这是刘波对非遗传承的深刻体悟。身为平阳泥塑的传承人,他始终铭记这句箴言,将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审美巧妙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泥塑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非遗技艺的新生

当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国掀起热潮时,刘波也深受震撼。在他看来,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佳作,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影片中,哪吒那股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气神,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也让他更加笃定:非遗技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传统非遗技艺塑造哪吒的形象。这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奇妙邂逅,更是他自身思想的一次飞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全新的表达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423150133

“传统非遗不能躺在老一辈留下的‘安乐窝’里,要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路子才能走得更远。”刘波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深知,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更是对创新的追求。唯有让传统技艺与时代潮流携手共进,非遗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延续其永恒的生命力。

泥土里的故事:匠心传承的力量

夜幕低垂,夕阳的余晖洒在刘波工作室的角落,也为“哪吒泥塑”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纱。在这一刻,那尊小小的泥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形象,更是平阳泥塑深厚底蕴的生动体现。而它那倔强的姿态,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潮流中前行的道路,宣告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广阔前景,诉说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活力携手并进的故事。

在刘波的工作室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每一尊泥塑都仿佛是一个静止的故事,等待着被倾听。从《年年有余》的丰收喜悦,到《社戏》的热闹喧嚣;从《李家山的晌午》的宁静祥和到《国家脊梁》的庄严肃穆……这些作品不仅被媒体广泛报道,还被多家美术馆、陶瓷研究所和博物馆珍藏。刘波的创作足迹更是遍布北京、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他设计的大型城市雕塑矗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当地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工艺美术名师大典》等重要典籍,他的名字,已然成为平阳泥塑的象征。

然而,刘波的匠心之旅远未结束。他依然在非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他深知,非遗传承人的使命绝不止于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进非遗的世界,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微信图片_20250423150137

“非遗传承人就像泥土本身,既要深埋地下吸收养分,也要在时代的阳光下舒展枝叶,茁壮成长……”刘波的话语,质朴而又充满力量,如同这片黄土地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一路浩浩荡荡,奔涌向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刘波以泥土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岁月的画卷上书写着家乡的动人故事,守护着古老技艺的璀璨光芒。他的坚守与创新,让我们坚信,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时代的洪流中持续闪耀,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人们心灵的文化纽带,让更多人在这份传统魅力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滋养。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4(上)第10期 总第666期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