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花信有风。当黄河两岸的春风吹过晋祠周柏的苍劲虬枝,吹过平遥古城的青砖绿瓦,吹过佛光寺里的经卷简牍,我们仿佛听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书页纷飞间流淌的声音。书页随风翻动,文明古今交响,山西的面貌也更加清晰:这是徐霞客在游记里丈量过的表里山河,是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感慨过的滔滔黄河,是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里回望着的山间田野,是笛安在“龙城三部曲”中眷恋着的故土乡情……
去岁彩云追“阅”,今朝阅“晋”山河。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即将在山西太原拉开帷幕。“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大会的主题与三晋大地的精神底蕴一脉相承。当全民阅读大会与山西相遇,在这片诞生过《诗经·唐风》、晋国史书和侯马盟书的沃土上,我们仿佛看见千年文脉的根系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萌发新芽。
阅读可以知所从来。当我们在阅读山西,就是在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如果说山西是一本书,那么封面便是奔腾的黄河和巍峨的太行,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则是五个大字——最早的中国。从西侯度点燃人类认知世界的火种到陶寺观象台前先民仰望星空的哲思;从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到晋韵唐风、民族融合的壮阔史诗,山西这本书太过厚重,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对华夏文明最原始的书写。阅读山西,那些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那些泛着冷光的青铜铭文,那些沉睡在石窟里的经卷,那些深藏在古建壁画上的丹青,都得以穿越千年与我们相逢。阅读山西,我们能看到秉笔直书的傲骨在血脉中激荡,那是司马光在夏县涑水书院编纂《资治通鉴》时的执着;我们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嘶鸣在涛声中回响,那是罗贯中在清徐撰写《三国演义》时的艰辛。当我们一起阅读山西,凝固的历史重新流动,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
阅读可以明其将往。当我们在山西阅读,就是在见证发展与时代共振。
在山西,晋商票号里泛黄的账本、乔家大院中斑驳的家训、绛州澄泥砚上未干的墨迹,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对阅读的虔诚。而当数字浪潮裹挟着信息碎片奔涌而来,阅读这一古老的精神活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纸张翻动的范畴,转而演变为一种多元、沉浸、交互式的知识探索与文化体验。当永乐宫壁画上的飞天衣袂在数字化技术中翩然舞动,当《赵城金藏》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光华,当《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绘本通过AR技术“活”了起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正以科技为笔,续写着新的文明篇章。在山西阅读,我们在右玉“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的奇迹里,读懂了《齐民要术》的当代演绎;在太钢研发“手撕钢”的征程中,看到了《天工开物》的现代回声。在山西阅读,我们能看到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拥抱创新的底气。
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而全民阅读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阅读来到“纸电融合、万书互联”的新时代,山西交出了全民阅读的亮眼答卷。从《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到“书香三晋”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从行政村全覆盖的18800多个“农家书屋”到让书香一路的“流动图书车”;从“晋书房”的日与夜到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薪火相传,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浸润着三晋大地。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如今,站在鹳雀楼眺望黄河入海,我们依稀还能听见古老文明与时代浪潮的澎湃和鸣。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山西召开,恰似在文明长河的“几”字弯处竖起一座精神航标。人间四月,春光明媚,让我们一起在书香三晋里阅读,阅见文明之光,阅见时代之变,阅见山河之阔!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4(上)第10期 总第6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