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5月20日电(宿义 王永平)5月20日,朔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晋创谷·朔州”新闻发布会。朔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李武魁,二级调研员吴永刚、四级调研员邵文向大家介绍该市“晋创谷·朔州”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面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优化创新生态、打通科创堵点的关键一招,是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的决策部署,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4〕40号)文件要求,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由科技局联合市产研院、平鲁经开区及朔州经开区,积极推进“晋创谷·朔州”建设工作,于2025年3月21日,“晋创谷·朔州”正式揭牌运行。
2025年2月初,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晋创谷·朔州”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市级工作专班的通知》,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由市科技局和市产研院负责。市政府出台了《“晋创谷·朔州”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市政府以及朔州平鲁经开区、朔州经开区分别出台了《“晋创谷·朔州”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措施》,细化了招商引智和入驻优惠办法,吸引新质生产力项目和科研团队入谷,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政策体系。
“晋创谷·朔州”按照起步区示范带动、拓展区联动发展、辐射区借鉴推广的发展路径,形成协同促进、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起步区位于平鲁经开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科研办公面积3.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形成办公区、实验室、厂房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拓展区位于朔州经开区,包括新兴产业园区、固废综合利用园区等,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科研办公面积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面积34万平方米。辐射区包括怀仁经开区、山阴经开区、应县经开区,各园区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做到“一区一业”。
“晋创谷·朔州”立足朔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产业定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领域,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园区由市产研院组建发展运营公司负责市场化运营。办公区全部实行一站式服务,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点、人才服务点、税务服务点、科技金融服务点、知识产权直通站、知识产权保护点、教育服务点等。
“晋创谷·朔州”依托山西工学院、上海交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和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建设。其中,市政府与山西工学院就“晋创谷·朔州”全面建设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就煤矸石高值利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就氢能源高效利用签订了合作协议。市产研院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科创团队和创新资源招引工作,目前已储备新质生产力项目106个。朔州师专、朔州职业学院、朔州陶瓷学院,以及各重点企业积极推荐科研项目及团队30多个,为园区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晋创谷·朔州”两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三一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项目,目前已成功打通5GW光伏全产业链,10GW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年内打通,同步规划光伏、风机、重卡、氢能产业,预计5年内投资达到600亿元,产值达到1000亿元。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单体投资297亿元,创山西历史新高。项目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晋北“三高”煤气化技术和高端材料“卡脖子”难题,“全废锅气化炉+绿氢耦合”开启了煤化工“零碳变革新时代”。同时,园区还有长庚金晶半导体级高纯硅、文景能源年产5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中煤平朔60万千瓦离网制氢等一批重点项目布局落地,形成了左手光伏氢储、右手煤基烯烃、“晋创谷·朔州”托起朔州“黄金中轴”的新格局,对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到年底企业及科创团队可达到50家,入驻人员超过1000人;现有企业年营业收入19.2亿元。规划到2030年,“晋创谷·朔州”企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纳税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博士以上研发团队100个以上,年推出新质生产力产业化示范项目100个以上。真正将“晋创谷·朔州”打造成为朔州的创新策源地、创业新引擎、兴业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