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6月19日电(记者 明文 通讯员 贾浠月)牛慧俊,这位从军营走向煤海的坚毅男儿,用他的热血与汗水,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篇章。身为党员,他不忘初心;曾为军人,他将军旅精神融入工作;作为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长平公司综采一队检修班班组长,他勇挑重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业绩,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曾荣获晋能控股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装备制造集团先进个人、长平公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荣获2024年晋能控股集团和装备制造集团劳动模范。
初入煤海:从“零”起步的逆袭
牛慧俊,2013年来到长平公司综采一队,开启了与煤海为伴的崭新征程,一干就是13年。中专毕业的他,此前从未接触过检修工作,初次下井,漆黑的巷道、弥漫的煤尘和繁重的劳动扑面而来,与曾经身着洁白海军服在大海上巡逻的场景天差地别,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技术难题,牛慧俊虚心向师傅求教,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仅用3个月,他就适应了井下快节奏的工作,7个月后便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三机组长。凭借这股子拼劲,2年多后他晋升为副班长,并在2016年成功担任检修班班组长。这段从“零”起步的经历,是他职业生涯中坚实的基石,彰显出他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牛慧俊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工作之余,他常常捧着专业书籍,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设备原理、检修技巧。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标记下来,第二天向技术骨干请教。正是这份努力,让他快速成长,为后续解决各种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面难题:勇挑重担的“拼命三郎”
牛慧俊在工作中遇到过诸多棘手难题,但他始终冲锋在前。2024年3月,综采一队所在的5303工作面遭受严重地质构造,陷落柱影响范围达280米,设备负荷与损耗巨大。3月21日,转载机突发故障,刚上井15个小时、疲惫不堪的牛慧俊接到通知后,顾不上吃饭休息,带上一包方便面和一瓶矿泉水便匆匆下井。
在井下,他迅速展开排查,从转载机内部到液力耦合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排查,终于找出问题——转载机减速器输入轴断裂。配件运输和更换工作困难重重,巷道变形、空间狭小,牛慧俊和同事们用吊链一米一米地拖拽近4吨重的设备,在仅有的几个起吊点间艰难操作。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他和兄弟们用肩膀顶、用身体扛,调整减速器位置。经过不懈努力,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转载机才再次启动,而牛慧俊已在井下连续工作超过26个小时。他常说:“累,我不怕,我怕的是采煤队出不了煤。”这种拼搏精神,让他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
在解决设备故障的过程中,牛慧俊还注重总结经验。他会将每次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详细记录下来,形成一套独特的故障处理手册。这份手册不仅方便自己日后查阅,也为班组其他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班组领航:凝聚力量的“主心骨”
作为班组长,牛慧俊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他始终对队里安排的任务坚决执行,不讲条件、不提困难。在班组管理上,他秉持以德化人、以理服人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职工,赏罚分明。
2024年10月,他被临时抽调到5309生产班,当时安全生产进入关键时期,检修压力巨大。牛慧俊每天提前到岗,仔细检查设备,下班后还留在现场总结当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面对后溜卷底槽的突发状况,他迅速组织人员,制定打开天窗槽、拴大起吊环带出后溜的方案,仅用2个多小时就解决了问题,在班组成员共同努力下,高效完成了每天4刀煤的生产任务。
牛慧俊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今年3月,他因病住院期间,听闻有位职工家中亲人生病,经济压力骤增,影响了工作状态。牛慧俊心急如焚,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提前出院。回到岗位后,他主动找到这位职工了解情况,毫不犹豫地拿出5000元借给对方,帮助其缓解燃眉之急。
牛慧俊在工作中还注重培养新人。他会根据每位新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从设备的基本操作到复杂的故障排查,他都耐心指导,手把手教学,让新员工能够快速成长,为班组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荣誉的背后,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牛慧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担当、军人的坚毅和班组长的责任,在煤海深处绽放出耀眼光芒,助力长平公司在安全生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