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7月17日电(王维强 通讯员 安洋 付蓉)在广袤的乡村,健康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如今,一群身着“红马甲”的翼城县医疗集团工作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行动,将这份渴望化作万家灯火下的安心。他们践行的“健康十小事”,看似平凡,却在点滴中构筑起守护乡亲健康的坚实堤坝,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写下生动注脚。
小事不小:健康管理的“守门人”
去年寒冬,义诊队伍在南梁镇遇见了李大叔。老人身形消瘦,却总以“能吃能喝”为由忽视身体不适。一测空腹血糖,数值颇偏高。医护人员当即为他建立健康档案,反复叮嘱控糖要点。然而,对“白面馍馍”的偏爱让老人对“粗细搭配”的建议不以为然。那句“粗粮哪有白面馍馍香”的嘀咕,道出了健康意识转变的艰难。病魔无情,当团队再次上门时,李大叔的脚趾已出现发黑、溃烂迹象。这一刻,医护人员没有犹豫,他们迅速制定方案:每周清创、监测血糖、调整饮食……三个月的坚持,血糖终于稳定。当李大叔能重新下地,在院子里蹒跚走动时,脸上久违的笑容,是“健康十小事”最温暖的回报。在乡村,像李大叔这样因健康知识匮乏、隐忍拖延而小病拖大的情况并非个例。而翼医志愿者们,正是用这无数次的奔赴和叮咛,为他们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堤坝。
生命接力:织就县域急救“安全网”
六月的一个清晨,桥上镇复兴村村医陈医生接到74岁亓学智老人的紧急求助:“心口窝憋得厉害!”陈医生抓起急救箱飞奔而至。老人瘫在炕上,面色灰白,大汗淋漓,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异常艰难。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心梗!“通知县医院导管室,准备手术!快!”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接力旋即展开。救护车呼啸疾驰,绿色通道无缝衔接,老人被直接推入手术室。门外,儿子双眼赤红,每一秒都无比漫长……终于,手术成功!支架植入,硬生生将这位老父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依托的是翼城县医疗集团五年间不断完善的县域急救网络。200多条生命,正是通过这条高效的“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机制重获新生。
温情服务:打通便捷医疗“最后一公里”
“健康十小事”的温度,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上。在熙熙攘攘的县医院门诊,拄拐独行的张爷爷满眼孤独无助地等待骨伤复查。党员志愿者见状,立刻推来轮椅:“爷爷,别怕,咱走绿色通道!”优先缴费、拍片,流程顺畅。得知老人需定期换药且要赶班车回家,刚亮起的希望又蒙上忧虑。“爷爷放心,我们有‘网约护士’,能上门服务!”志愿者当即为其预约。当一切安排妥当送别时,老人紧紧攥住志愿者的手,泪水盈眶:“闺女啊……你们……比亲人还贴心!”这声“闺女”,是对“健康十小事”便捷、温情服务最深的认可。
逐光而行:不让一个人在健康路上掉队
当李大叔欣然捧起控糖的杂粮饭;当张爷爷在家中小院对着“红马甲”护士连声道谢……翼城县医疗集团的工作人员深切体会到,每一步踏实的乡路,每一次温暖的俯身,每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都汇聚成“健康十小事”最磅礴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守护,更是践行“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的庄严承诺——用爱与专业,为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健康之路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