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得再远,文化都是我们的根。它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西侯度的“第一把火”到陶寺遗址的“最初中国”;从晋风唐韵的风雅气度到洪洞大槐树下的悠悠乡愁;从太行山上的冲锋号角到转型发展的上下求索——山西文化的长河流淌不息,滋养着一代代三晋儿女,熔铸成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
“五千年很远,但山西很近”,这是山西文旅的宣传语。与“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灵动不同,多了一份朴实,一如山西厚重的特质。五千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遥远古代,历史与它产生共情;轰轰烈烈的建设年代,煤炭是它的标签;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历史再次成为它的亮点。从历史到煤炭再到历史,文化的长河流过昨天,流经今天,又该流向怎样的明天?
山西自有答案。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说道,“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在信息奔涌的时代,对于坐拥不计其数的古建资源、遗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山西来说,敬畏历史、发展文旅并不是守住传统的炉灰,而是用科创热情传递文化的火焰。
科技之光重塑文明守护的方式。“哒哒哒”,应县木塔景区内,一只银白色的机器狗轻巧地攀上木塔的石阶,头部摄像头缓缓旋转。在游客好奇的目光中,它精准捕捉着藻井雕花上历经千年的木纹肌理。这座始建于1056年的纯木构佛塔静默伫立,而搭载人工智能的机械守护者,正以毫米级精度为它书写新的生命档案,将文保工作拓向更宽的边界。木塔旁的数字展厅,游客戴上VR眼镜便可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建塔现场,当木构榫卯在虚拟空间中拆解重组,“木塔数字孪生体”让不可登临的国宝重现凌云姿态。
数字之火激活沉睡文物的代码。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观象台的重生令人惊叹。夏至日,站在数字化复原后的气象观测点,游客目光所及,智能光影系统实时模拟太阳的轨迹——晨光精准穿透东侧第十二道观测缝,在巨石阵列中投下点点文明的光斑。4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这里仰望苍穹,4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他们的哲思。今年7月1日,以这座数字化叙事的博物馆为核心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实现了山西“零”的突破。这片沉睡数千年的都邑遗址,终以国家文化地标之姿,不仅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壮阔长卷,更成为推动山西文旅深度融合、释放文明传承创新时代价值的支点。
智能之钥揭开文化遗产的密码。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云冈石窟第13窟建立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这种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已突破国内大型石窟整体建模难题,而支撑这一技术的,正是山西布局的“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矩阵。当科技与文物深度融合,山西的文化遗产正突破时空限制——从全国首座地下考古方舱到3PB数字档案构建起永不消失的“数字博物馆”,从AI修复千年壁画到光纤监测千年古建,山西正以科技硬实力,让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等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活”下来,“火”起来。
三晋大地上,科技创新赋能文旅发展的脉动正沿着黄河奔涌。北至大同华严寺,《营造匠心》展厅用3D技术还原古建之美;南至运城古渡口,“文化IP—乡村振兴”转化模型,让渡口商帮的故事化作沉浸式文旅剧目;平遥古城,《又见平遥》以声光电为媒,让游客见证传统文脉的当代新生……而即将启幕的第七届山西文博会,文化科技馆的崭新亮相更是展露了山西科技创新赋能文旅的野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文化与科技握手,更优质、更精彩的文旅产品和体验成为现实,不断拓宽人们想象的边界。如今,徜徉在山西这片土地,当历史的烟云厚重得仿佛触不可及,山西却以它沉稳而鲜活的姿态,让我们依然能一眼望见千年,这是山西给我们的惊喜,也是历史生生不息的答案。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7(上)第19期 总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