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新文科:打破“围墙”,重塑人文

2025-07-28 17:05:54 来源:记者观察网作者:王环环

2024年秋季,美国哈佛大学宣布取消30多门课程,其中多是历史与文学类课程,到今年上半年,复旦大学的一纸改革方案宣布将本科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本的30%~40%大幅压缩至20%左右,两大人文教育重镇的改革,引起了人们对于文科发展的热烈讨论。

这两次改革也一度被认为是“文科衰落”的缩影。一时间,“文科式微”的言论甚嚣尘上,不少人在感慨技术的进步正加速“文科无用论”的蔓延,也有不少人在为文科的未来发展深感担忧:站在新的时代潮头,文科建设是迎面寒冬还是春寒料峭,是“四面楚歌”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这些问题,文科破局突围,时不我待。

文科建设,迎面寒冬还是春寒料峭?

近年来,文科“瘦身”的消息不断涌现,在全球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放眼国际,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间,英国高校历史、哲学、宗教研究等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19%;日本早在2015年就曾爆发“废止文科”风波,过去十年间,多所日本大学裁撤了传统文科专业,2021年日本选择人文社科方向的高中生比例跌至历史最低;2015年至2020年间印度传统文科专业入学率下降了25%……

回到国内,近年来,多所中国顶尖大学也在主动“瘦身”传统文科专业,如拥有全国最齐全学科门类的四川大学,在2024年一次性撤销了31个本科专业,涉及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等众多文科领域,西北大学也裁撤了汉语言、财政学、广告学等7个文科本科专业……

对上述现象细加分析,可以发现,这场文科“瘦身”并非不加区分地冲击着文科各领域,而是有所弃取。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以研究与传承人类文化及思想理念为本的传统人文学科,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之类;相对而言,偏于应用性与现实性的社会科学诸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之类,则相对稳定。

“这侧面反映出,人类在其演化过程中,对于物质层面的功用化乃至功利化追逐日益压倒精神层面的理念求索与价值追寻。”有专家表示,“如今,文科‘失宠’几乎是全局性问题,媒体新技术的挑战、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文科的日益边缘化、文科发展滞后于社会实践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以我国的文科发展为例,据统计,过去20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增长接近一倍。为扩大招生规模、办学体量,不少高校选择开办一些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不仅导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超过社会需求,同时,也导致社会对部分文科毕业生能力评价不高。文科在高校内部也日渐边缘化——顶尖科研期刊、重大科研经费多集中于理工医农领域,人文社科教师难以获得同等资源,学术影响力和收入待遇均相对偏低。而出于经济和就业的考量,面对高昂的教育投资和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稳妥”的工科、商科路径,使得难以在短期内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性价比相对较低的文科颇受冷遇。

另外,ChatGPT、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的涌现,让许多人文研究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位科技评论者直言,ChatGPT的出现使得当前80%的文科论文“将失去价值”,因为机器可以调取远超人类广度的文献并快速成文,其写作水平足以超越大部分专业研究者。如果人文学术只是因循前人成果、拼凑二手资料以完成发表任务,那么在人工智能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种观点或许偏颇,却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当AI开始接管信息整理和常规写作,人类是不是更难证明“学文科”的意义了?

新文科,“新”在何处?

严峻挑战的背后,“危机”亦是转机。时代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专业的格局,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加速推进新文科的探索。在承袭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特征的基础上,突破了固有边界的新文科正推动传统学科转型、改造与升级,在人文社科领域实现理论、机制与模式的多维创新,以实现文科建设的破局突围。

从概念源起来看,“新文科”最早在1980年由美国一所私立文科学院提出,其所阐释的新文科是一种以“文科+新技术”为特征的文科教育新模式,意在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以应对技术革命冲击下“文科式微”的困境。

而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源于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的明确表述,置身“四新”学科建设大系统的新文科建设,其在学科建设维度的核心着力点,在于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并构建了以“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该宣言旨在全面推动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其关键着力点在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再次为文科发展指出方向: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

由此可见,新文科之“新”,在于论域拓展、在于交叉融合。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新文科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批新文科专业应运而生,新兴课程开始出现在大学课堂:2024年8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团队等开发和创建的人文知识问答辅助系统“云四库”上线,将通用大模型运用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的数据结合,在回答事实性问题的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同年,山东财经大学上线“AI才”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这是教育专有大模型在新文科领域实施应用的首次大胆尝试,致力于解决新文科建设的难题……

同时,学科融合也为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以被视为高校发展风向标的复旦大学为例,今年本科招生,复旦大学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金力表示,“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把复旦文科的品牌进一步擦亮、优势进一步巩固。”

如近年来,复旦大学王牌专业新闻传播学主动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前沿科技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文科思维和理科技能的复合型能力培养,使新文科在智能传播时代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新成立了设计学院,着重实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发展策略。院长蔡新元介绍,设计学院将聚焦人工智能创意、数字媒体艺术、健康人居环境、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等前沿领域,积极构建“设计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实践”的融合型创新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设立应急管理、跨媒体艺术等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专业,开展“法学+英语”“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新文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学校获批4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解围“文科之困”的答案,或许就在于“融合”——让学科拥抱协同,而非彼此对立。这证明了文科与其他学科嫁接的可行性,也启示我们:人文学科也可以在新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上述实践也印证了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否定人文价值,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学科交叉,让文科人才具备更立体的竞争力。

新文科,重塑人文新图景

讲到文科的用处,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的陈春声教授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品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也就是说,文科一直以来就不是以“实用性”为主要旨趣,而是以追求真善美为目的,看起来没什么用,但无用中实有大用。

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里有深沉的慰藉。技术的洪流浩浩荡荡,但人文之光并未就此黯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科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根基作用:技术狂奔时,文科帮助我们对抗技术异化,提醒我们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提供意义感,延续文明……

因此,新文科之“新”,不仅在于学科的论域拓展、交叉融合,更在于价值重塑:在于重塑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实现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于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解”,找回人类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解决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附加带来的环境、生态、伦理等风险,以及个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义危机等问题。

“新文科真正要做到的,并不是‘加一节Python课就翻身’的幻觉,而是守住人文学科的批判性、历史纵深和价值关怀,同时把大数据、可视化、算法思维当作人文洞察的放大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说。

剑桥大学斯蒂芬·科利尼教授曾在《大学,有什么用?》一书中写道,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变化迅猛,因此总会对当时高等教育的应变能力产生种种质疑。但从更长远的历史脉络来看,人们也总会发现大学基本能伴随时代转型而进化,包括历史最为悠久的文科。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之人。

技术潮起潮落,人文沉浮兴衰。在浩浩汤汤的时代大潮中,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从未缺位的文科正在迎接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始终抱怀期待:伴随数字时代一路前行的文科,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7(上)第19期 总第675期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