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的固化藩篱,到“交叉学科”被纳入我国第14个科学门类,传统学科不再固守疆域,而是通过内涵升级焕发新生,不同学科打破壁垒,在深度交叉中催生出全新生长点,这场从“泾渭分明”到“相融共生”的转变已然势不可挡,学科建设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边界重构”。
高等教育正在拆除知识的“围墙”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进入20世纪,知识生产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广泛发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在全球5500多个较为成熟的学科领域中,近半数具有交叉融合性质。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深化,新兴研究方向的交叉性愈发凸显,这对传统学科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
在我国,高等教育对这一变革的回应,早已悄然启程。2013年,北京大学就提出了“加强基础,尊重选择,促进交叉,卓越教学”十六字方针,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专题调研,探索交叉学科发展路径;201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20所高校自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并明确建设需结合社会需求及学科前沿性;同年,大连理工大学对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首批交叉学科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在高校推动多学科融合的实践中,一条打破学科壁垒、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与以往按照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来划分学科门类不同,交叉学科按照社会需求把纵向的不同知识聚集在一起,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而非单一的知识逻辑,这是我国学科设置方式的重大突破,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以单一学科专业化建设的高校教育专业“围墙”正在被拆除。
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交叉学科的设置条件、培养要求和调整退出机制等,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已成为学科、知识发展的新领域”,为各高校打破已有学科的边界、对其进行分化和融合提供了制度框架。
此后,交叉学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明确提出“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2023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的专业布点,明确支持高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需求布局交叉专业;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政策持续加码下,截至2024年6月,约有239所高校开设了总计723个交叉学科,布局878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
2025年,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在教育部公布本科新增的29个专业中,时空信息工程、数字戏剧等交叉学科赫然在列。着力推进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各高校也纷纷发力。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复旦新增了“社会工作-人工智能”“法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4个双学士学位,形成跨学科学程(微专业)体系;南京大学成立了新工科“至诚班”,课程融合AI、自动化、物理建模,不再区分机械/计算机,还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软工商业创新班)、“软件工程+经济学”(软工经济创新班)两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打破文史哲、理工科、社经法之间的界限,结合社会发展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不仅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诞生于学科边界的模糊地带。”快一贝教育首席生涯规划师黄瑞勇教授表示,专业融合正碰撞出行业发展的“新灵感”。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通过“微电子+材料科学+计算机”的深度交叉,攻克芯片设计难题;清华大学黄翊东教授团队微纳结构设计与真空电子学、生物医学相结合,研制出全球首个集成自由电子光源芯片。在更贴近生活的领域,“学科跨界”也释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开发出智能针灸机器人和中医辩证论治辅助系统,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学科交叉“1+1>2”的效应不断释放。
先行者已初现成果,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在学科边界的重构中,如何用学科“旧瓶”装下交叉学科的“新酒”,仍是一场严峻的“大考”。“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的建立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巨大机遇,但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资源整合、研究队伍建设等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在交叉学科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的同时,需要各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学科发展的领导力、组织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
交叉学科打开就业“新蓝海”
交叉学科建设的强势兴起,既是知识结构变化下政策作为“有形之手”的宏观引导,也是在就业市场需求这一“无形之手”推动下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错配显著,根源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表示,“过去细化的学科分类、按部就班的培养方式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过程都是‘一目了然’的。但对于当下社会来说,过于细化的学科分类、单一学科培养方式,已经与科技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等脱节。”
打破学科壁垒、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正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政策引领,也是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高校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能横跨两门甚至多门学科,“技多不压身”的优势直接转换为就业竞争力。
“我学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在校期间既学习医学基础,也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刚毕业的小张表示,去年秋招中,他同时收到医疗器械公司、AI医疗实验室和医院科研中心的入职通知,最终他选择加入一家跨国企业的智能诊断研发团队,年薪超过传统生物或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跨学科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非常高,是人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因而在求职时的选择性更多。高奥士(KOS)数据显示,2025年企业招聘需求中,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占比达37%,较2022年增长近两倍。与此同时,复合型人才的薪资待遇同样亮眼。猎聘数据显示,2025年交叉学科人才平均起薪达12.8万元,较传统专业高出42%,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环境工程”等复合型人才最受追捧。
交叉学科就业升温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新增交叉学科的设置,多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列举出的交叉学科中,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直指科技自强自立背景下“卡脖子”技术的人才缺口;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紧扣数字中国战略,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储备人才力量。新兴交叉学科更凸显战略导向,“航空动力科学与技术”瞄准航空动力领域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则是对标“双碳”目标,着力培养能够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各高校自设交叉学科也精准对接产业热点,“工程”“科学”“智能”“医学”“能源”“信息”“材料”“数据”等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对应着近年来人才缺口巨大的新职业赛道。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营销师、数字化管理师、虚拟现实工程师、碳排放管理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等20种新职业的人才缺口接近1.2亿。可以预见,交叉领域岗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正为毕业生开辟出一片就业“新蓝海”,成为就业市场新的增长点。
“交叉学科热”里的理性选择
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追捧,正将交叉学科推向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口。7月份以来,有关“2025十大新兴交叉专业:文科生的黄金机会!”“‘低分高就’捡漏指南:双一流高校交叉学科专业的新机遇”“高考志愿填报要不要选交叉学科?”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轮番刷屏,交叉学科俨然已经成为专业选择的“香饽饽”。然而,在一片热捧声中,那些已踏入交叉学科领域的学生们,却道出了更冷静的现实——这并非一条适合所有人的“捷径”。
学习体验的落差,是不少学生的直观感受。“看似什么都学,实则什么都不精”成为高频反馈:有的专业仅是A、B两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课程内容缺乏内在逻辑关联,如同“两张皮”;有的课程体系浅尝辄止,刚触及核心概念便转向新领域,学生难以建立知识深度;还有的专业因过度追求“交叉性”,导致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频繁冲突,反而打乱了认知节奏。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交叉学科往往意味着更重的学业负担:要同时应对多个领域的课程考核,还要主动填补学科衔接的空白,对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效率都是极大考验。高压之下,选择“容易”的、能拿高分的课程成为了学生选课的“金标准”,与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社交平台上,在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交叉学科”的回答中,“兴趣”被排在最前面。“兴趣广泛、综合能力大于单一能力的人,也许更加适合交叉学科。”一位毕业于数字人文专业的学生表示。在他看来,较强的主动性与自驱力同样不可或缺——由于许多高校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尚在完善中,很多知识需要自主串联、深入探究,习惯被动接受教学、倾向深耕单一领域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吃力。
交叉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回应时代变革的深层探索,其价值毋庸置疑——它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任何专业的价值实现,终究都要回归到学习者本身。是在单一领域钻研成为“专家”,还是在多元领域跨界成为“斜杆青年”?答案藏在每位学生理性的权衡里:学生需先穿透专业标签,看清目标院校的课程内核——核心课程与交叉课程的配比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稳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支撑教学?就业出口是锚定特定领域,还是辐射多元行业?在此基础上,再叩问自身:兴趣是否能驱动跨界探索?能力是否适配“广而不浅”的学习节奏?长远规划是否与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契合?
志愿填报的落笔,从来不该被潮流裹挟,而应扎根于“兴趣所向、能力所及、规划所指”的土壤。在交叉学科的热潮中,唯有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才能让专业选择真正成为人生成长的助推器。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7(上)第19期 总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