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7月29日电(记者 周世俊)历经7年诉讼却陷入执行僵局,当企业账户冻结、项目停滞、农民工欠薪风险一触即发——一纸检察和解协议,如何让“死结”变“活棋”?这背后,是检察干警深夜奔波的汗水,是抽丝剥茧的细致,更是对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人和”的不懈追求。
七年讼累,执行遇阻陷僵局
2013年,郭某从温某某处承揽某置地公司开发、某建设分公司分包的污水工程。施工期间,温某某向郭某支付工程款180万元,工程验收后仍拖欠485万余元本息。
郭某将某建设分公司、某置地公司、温某某起诉至法院。2020年12月,法院判决:某建设分公司向郭某限期支付工程款485.85万元及利息,某置地公司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但执行过程波折重重:某建设分公司注销,某建设公司被追加为被执行人,某置地公司资金链断裂、账户被冻结,温某某因提供担保被追加为被执行人。案件执行陷入僵局,郭某无奈向检察机关申请执行监督。
“代物清偿”巧破题检察和解终达成
案件受理后,办案团队调取了执行案件及关联诉讼案件全部卷宗,为了还原案件真相、把握各方诉求,承办检察官逐一联系各方当事人,耐心听取意见。并且前往某置地公司的在建工程现场,通过走访工地、查看进度,直观掌握了项目的实际状况。
经查,某建设分公司仅为温某某提供资质挂靠,并非实际承包人;某置地公司陷入经营停滞,在建楼盘停工,但在建住宅已封顶具备处置价值;另查明,温某某另案起诉建设分公司、某置地公司索要污水工程工程款620万余元及利息,该案与郭某起诉案件存在实质关联,两起案件案涉工程款及利息高达两千万余元。
面对错综复杂的债务链与企业生存困局,大同市云冈区检察院大胆提出“责任厘清+代物清偿”的一揽子检察和解方案:
1.某置地公司通过以房抵债清偿两起案件的1350万元债务,被冻结账户解封后可以继续施工,项目完工后通过售房盘活资产;
2.某建设公司自愿承担出借资质的连带赔偿责任,一次性向郭某支付15万元现金;
3.因案涉工程郭某拖欠农民工工资,需要现金周转,但某置地公司仅能提供房屋抵顶债务,而温某某可以筹措部分现金。在此情况下,某置地公司向温某某抵顶价值650万元房屋以外,再向温某某提供价值270万元的房屋以换取温某某再向郭某支付260万元现金;
4.郭某收到275万元现金,以及9套房屋(价值430万元),接收的275万元现金可直接用于结算案涉工程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从源头化解欠薪引发的矛盾纠纷与信访风险。
2025年1月20日,这场牵动四方利益的和解迎来了关键节点:
和解协议化解纠纷 四方共赢守护民生
和解协议的签署不是终点。顺利履行才是目的。办案团队并未“一签了之”,而是持续关注、主动跟进后续履行进程:时刻关注某置地公司在建楼盘房屋销售许可证等的办理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法律指引;积极协调、督促各方按照协议约定,进行转账,促进各方当事人顺利签署商品房认购合同。
检察和解既解开了法律关系的“死结”,也织就了经济发展的“活扣”。这份凝聚检察智慧与心血的和解协议,化解了多年的积怨,有效盘活企业资产,同时已购买该在建住宅项目房屋的老百姓因工程复工切实保障了交房预期,维护了民生权益。
和解达成后,某建设公司与温某某专程向云冈区检察院赠送锦旗致谢。云冈区检察院与案涉企业家开展了专题座谈,大家感慨道:“此次教训深刻,今后我们将规范企业经营!感谢云冈区检察院帮助企业卸下债务包袱,得以轻装上阵!”
从深夜协调化解签字危机的耐心,到深入工地掌握实情的细致,再到协议签署后持续跟进的负责,大同市云冈区检察院用实际行动证明:当检察智慧穿透执行困局,正义便不再是一纸冰冷的裁判。检察机关在法理与情理的交汇处找到最优解,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让司法温度真正化作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权益的磅礴力量——这正是新时代检察工作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