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从“新路子”到“新步伐”,前行者如何再上青山?

2025-09-04 15:02:00 来源:记者观察网

策划/吴荣春 田文璐 施福瑞

/王亚晶

2025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泉这片红色热土,先后在百团大战纪念馆、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特殊的时间节点、特别的考察地点,带来特殊的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819171840

为何是阳泉?为何是阳泉阀门?阳泉阀门的背后有什么?时间给予我们答案。

将时间回溯至1940年8月,阳泉的秋天阴雨连绵,在奇峰陡立、泥泞不堪的狮脑山上,八路军与日军经过7个日夜的浴血奋战,拿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山地争夺战,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取得全面胜利立下了至关重要的首功。

时光流转,85年后的今天,在狮脑山顶峰,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如同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指苍穹,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阳泉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

如今,站在狮脑山山顶俯视整个阳泉,千年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科技的脉动扑面而来:自此西约40公里,是阳泉的文化地标——娘子关,历经2000余年的战火洗礼,漫漫雄关依然巍然矗立,科幻大家刘慈欣也正是仰望着这里的星空,创作出了《三体》等科幻名篇;而自此东约20公里,是阳泉乃至整个山西的创新高地——阳泉高新区驼岭头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的轰鸣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奏响了精工智造、转型发展的最强音,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百年老厂、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起来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泉阀门公司”)就坐落于此。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603

小小的阀门何以牵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答案在“科技创新”这个支撑企业发展的大乾坤里。百年前,阳泉阀门公司的前身伴着“以平定煤冶太行铁”的决心而生。百年间,企业发展几经跌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激情建设年代“咱们的阀门要像阳泉的煤一样,烧出中国工业的志气”的雄心壮志;有乘着改革开放东风,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的荣光;有市场浪潮冲击下技术变革的步履蹒跚;亦有新时代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探索。百年间,“弄潮儿”勇立潮头,“小巨人”迸发能量。

百年企业历经淬炼、向新而生的密码是什么?对此,为阳泉阀门公司雪中送炭、提供创新沃土的阳泉高新区有发言权。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当中,开发区的位置比较特殊。因为它经济属性突出、工业化程度高,是资源和资本的聚集地,是地区经济的“压舱石”。在中国2500多个开发区中,刚过而立之年的阳泉高新区可能并不显眼,但这个“后来者”最有魅力的底色,恰恰是它的“敢为人先”:从“七沟八梁一面坡”的传统工业区,到主动重塑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引领绿色革命,聚起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从没有一块地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在占全市1.7%的土地上贡献市区65%的发展空间,阳泉高新区作为“先行者”,始终不忘狮脑山上的那座精神丰碑,紧跟时代步伐,艰苦奋斗,完成了一场精彩蝶变。

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

产业智变:“制造”向“智造”的跃迁

产业发展是“第一支撑”。毫无疑问,高新区30余年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奋斗史,就是一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探索史、发展史。

走进高新区驼岭头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阳泉阀门公司的车间,工人轻点按钮,数控机床便有序运转,氢能管道阀门的零部件逐一成型。这家始建于1924年、位于阳泉市中心的百年企业,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在新时代迎来搬迁与转型的双重挑战。2021年,经过高新区的主动接洽,阳泉阀门公司“退城入园”,搬迁至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入园后,在高新区资金、政策、平台等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生产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其研发的氢气球阀,专为氢能生产、储存和运输设计,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这充分展现了传统产业在高新区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实现 “老树发新枝”的良好态势。

老企业蝶变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焕发出新活力,是用好自身优势、加快转型的生动写照,也是高新区产业跃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企业在高新区这片沃土上诉说着转型发展的新故事: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积极抢占高端市场;山西尊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穿戴领域“大显身手”;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责任公司高品质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一期)全力推进,瞄准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

随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也滚滚而来。2023年,山西省委赋予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的重大使命,高新区作为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示范区,不负使命,发挥“先行军”作用。以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为牵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产业平台建设与产业项目导入同步推进,构建“主导+战新+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兼顾全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全面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基建、数字场景、数字产业、数字制造等领域加速布局。

如今漫步在高新区,数字化处处流动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百度无人车

百度云计算中心(阳泉)二期5个模组全部建成投运,规模达3万标准机架,拥有智能算力约4000P,存储能力16EB,形成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服务能力;云峰大数据智算中心可承载智能算力10000P,存储能力20~50EB。全面建成“双千兆”网络,达成100%的5G基站规划目标;以“城市大脑”项目为牵引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全国首个区域自动驾驶“车城网—车路智行新生态”示范项目投入运营。“车城网—车路智行新生态”项目城市测试道路扩展到200km,主城区36个路口智能化基础设施完成改造,实现城市主干道动态绿波通行,申报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目前,高新区内数字经济市场主体达到650余家,已培育引进各类数字经济重点企业200余家,核心产业年产值超4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50%,获批省级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下一步,高新区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持续在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新赛道建设标杆场景,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打造样板、提供经验,为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尹向荣说道。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529

创新思路:瞄准招商引资核心

对于开发区来说,如果产业布局是支撑,那么招商引资便是核心。这是一项充分体现人类创造力的工作,它很艰巨,需要让企业心甘情愿地在一片陌生的土地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它又很重要,因为有企业扩大再生产才能有更多就业,当人才和资金流动起来,社会才有活力。

面对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要用什么吸引投资者,是每个开发区需要思考的重点。2024年8月1日,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生效,以实施税费、用地优惠等人为制造政策洼地的招商引资手段被明令禁止,招商引资需要新思路。

“从招商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招商并不难,关键是看园区的要素是否齐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志华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在他看来,只有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才能为招商引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围绕产业布局,高新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要素保障,经过6年坚持不懈地削山、填沟、造地、建园,储备发展用地近万亩,打造园区平台6000余亩,建成标准厂房60余万平方米,形成“万亩平台、百万厂房、一区七园”的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科学适度做好土地、平台、厂房、配套等要素的优化供给,通过政策支撑、平台支撑、金融支撑、人才支撑,确保项目“即招即落”。

当要素齐全且得到充分保障,高新区则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创新招商思路,组建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形成“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产业链招商矩阵。“我们的招商工作专班通过‘一对一’追踪目标项目,仔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可信性以及与高新区的契合度,加大对招商信息的专业判断,科学论证项目‘经济账’‘回报账’,能够使招商更具针对性。以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我们的工作专班通过三天一对一地快速帮扶,帮助项目成功落地。”李志华说。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534

而这只是高新区招商引资的诸多方式之一。近年来,高新区创新招商思路,改变思维方式,化身“店小二”,与企业“手握手”“心连心”,努力破除不利因素,做到招商力度不减弱、项目推动不停滞、服务企业不松劲,有效保障招商引资工作“不掉线”。

泉东产业园是高新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聚集着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今年2月,山西鹏博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地这里,总投资18亿元,占地170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8条现代化生产线。为确保这个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正极材料的项目按时开工,高新区服务中心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坚持对接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及时协调供水、供电部门,解决了临水、临电等要素保障。因建设项目涉及庙宇和古树迁移,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协调住建、规自、文物等相关部门,制定迁移方案,确定迁移选址,组织实施迁移,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庙宇和古树迁移工作,确保了项目在5月份如期开工建设,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基础建设,预计2025年11月建成投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00余个。

在靠前服务和“店小二”的精神下,高新区积极帮助众多企业解决了安评、环评、申报知识产权等难题。如今的高新区,市场主体存续量已突破2万户,拥有“四上”企业209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成为山西省开发区中的中流砥柱。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525

制度破壁: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当企业和资金纷至沓来,怎么样让企业留下来则成为摆在高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真正能够让企业安心留下来的还是营商环境。能不能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提供企业需要的服务,这是他们选择的关键。”李志华说道。

而在尹向荣看来,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不仅指代资源、区位、基础设施配套,还有更多难以量化的外部条件。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可以聚企业聚人心,吸引项目落地、资金流入、人才汇聚,而且可以使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要弄明白企业发展需要什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他说道。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高新区走在前列,通过推进制度创新,打破制度壁垒,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贴心、优质、高效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建设要求,高新区全力推动政务服务创新提升,为办事群众营造一流办事环境。大厅开设涉及商事登记、涉税、社保、建设工程、社会民生、公共就业、帮办代办、统一收费及政策兑现等行政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窗口26个,实现“一站式办理”。“通过开设专利申请平台,高新区将长达三四个月的专利申请时间缩短至一个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关键难题。”李志华说。此外,高新区还推出“泉新服务·直通助企”等创新举措,入选山西省典型案例,为其他开发区提供了“阳泉范本”。

营商环境不只体现在用资源和诚意把企业引进来,也贯穿在项目建设投产、让企业真正发展起来的过程里。

“我们不要老是说我要送给企业什么,因为你要给他的不一定是他最想要的,他跟你拼命要求的才真正是企业发展想要的。”这是李志华对企业的态度。从事招商工作多年,在他看来,项目越大挑战也越大。无论是引进优质项目,还是创造与之适配的营商环境,繁多的产业门类、快速迭代的高新技术,都考验着干部是否懂产业、懂行业、懂技术,最终真正懂企业。

针对这一点,高新区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和魄力,聚焦组织和人员变革,深入实施“三化三制”改革。

管理体制上实行“大部制+园区制”,构建“管委会+园区”的扁平化、高效化管理架构,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化水平;运营机制上“管运分离”,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建立“6个集团公司+N个子公司”的国企架构。据尹向荣介绍,“管运分离”作为高新区的一大亮点,成效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采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方式,实行全员竞聘,构建了以实绩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当“大锅饭”掀翻,“铁饭碗”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旧体制机制被涤荡一空。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551

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在如今的高新区,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开发区管理者,都有一种相似的气质:他们心中紧迫、心态开放,总是紧盯对手、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行动力,都在为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1993年4月,阳泉高新区刚刚成立不久,《阳泉日报》刊登了一篇《全市人民都要为开发区做贡献》的文章,文章说道:“一定要确立高标准、高起点的指导思想,做到至少20年不落后、不后悔。规划开发区,要处处为将来的投资环境考虑,对开发区的安全和环境有影响的一切障碍都要清除,要把开发区建成无论基础设施还是投资环境都称得上‘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市区。”

微信图片_20250820114539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奋斗拼搏的步履不止。30余年弹指,从缺资金、缺企业、缺人才到产业架构明晰、招商引资创新、营商环境优化,阳泉高新区凭着“前行者”的韧劲,不忘狮脑山上的精神丰碑,白纸作画、逐梦前行,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谱写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动人诗篇。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时,曾寄语山西:“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来到山西,他再次勉励山西,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如果说新路子是方向的指引,那么新步伐就是思维的探索。从“新路子”到“新步伐”,关切一以贯之,要求不断深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嘱托。作为前行者,阳泉高新区已翻过转型、创新、改革等无数高山,如何再上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这座青山?这个答案依然交给时间。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8(上)第22期 总第678期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