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22日电(记者 明文 通讯员 牛东方 张舒)秋风送爽,硕果盈枝。在这丰收的九月,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长平公司正奋力书写智能化、绿色化矿山建设的崭新篇章。走进公司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流动不息。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百米井下的作业现场便清晰呈现。“晋控装备盾3号”刀盘轰鸣不息,以锐不可当之势掘进巷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全天候守护矿井安全,5G网络打造的信息高速路直通地心。
时代出题,发展求解。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双碳”目标指引前行方向,一座传统煤矿该如何作答?
长平公司坚持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以扎实的行动给出了回应——在地面,预抽钻井如同刺入大地的银针,提前五年甚至十年抽取煤层中的瓦斯,在井下,矿用煤巷顶管掘进机沉稳推进,一幅智能化矿井高效治理瓦斯的壮阔图景,正从容展开。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气老虎”,在先进技术的驯服下,如今已乖乖通过管道输往地面,转化为清洁能源,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瓦斯灾害综合预警平台也格外引人注目。该系统整合了矿山数字化资源,实现了瓦斯超限预警、地质测量智能分析、瓦斯治理智能研判、安全隐患智能管控等十余个子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够实时分析瓦斯涌出规律,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为抽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建设的成果远不止于瓦斯治理,更贯穿于矿井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长平公司,智能化综采系统实现了工作面设备的“一键启停”,配合可视化监控系统,可对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关键设备进行远程集中控制,极大提升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智能化综掘系统实现了自动截割,整个工艺流程全部机械化,显著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和风险。
更为核心的是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它打通了井上井下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监测、控制、管理”一体化联动,让矿山拥有了真正的“智慧大脑”。智能地质保障系统通过“GIS一张图”,将工业广场、巷道、工作面等场景三维动态呈现,为决策提供直观依据。主煤流运输系统不仅实现了远程集中控制,更引入AI智能识别技术,实时监测煤量及人员作业行为,有效防范违规操作。辅助运输系统依托精准定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信号控制,实现了无轨胶轮车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此外,智能通风系统能够动态感知、自动调节并实时预警;排水与供电系统全面实现了无人值守,覆盖中央水泵房、盘区泵房及井下变电所。视频AI管理平台接入了143处视频测点,搭载51种智能算法,全面覆盖采掘工作面、主运皮带、变电所、水泵房及地面大型设备,进一步筑牢了安全生产的防线。智能化建设正在为企业注入焕然一新的灵魂。
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的步伐同样坚定有力。在选煤厂,智能化洗选系统高效运转。通过优化洗选工艺,公司提高了效益煤种喷吹煤的产出率,实现煤炭资源价值最大化。“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煤质特性,动态调整洗选方案,确保每一吨煤都物尽其用,”选煤厂厂长朱连康介绍。先进的洗选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更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和废水零排放。此外,该公司持续推动设备迭代升级,建立起高效响应机制,这种“精耕细作”的运营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煤矿粗放生产的旧印象,展现出现代化煤矿的全新面貌。
煤矿黑色肌底上的绿意也悄然蔓延。通过瓦斯发电和余热利用,瓦斯变成了宝贵资源。长平公司每年抽采1亿立方米瓦斯,发电1.3亿度,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厂。余热用于风井供暖,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1980吨、二氧化硫201吨。经过平板陶瓷膜处理,矿井水也不再是“废水”,每日5500吨污水化为清泉,全部复用于井下生产。就连煤矸石也得以资源化利用——填沟造地。曾经的荒沟秃岭,如今披上绿装,有的还种上了庄稼。
长平公司的绿色转型还延伸至周边。依托丹朱岭旅游景点,修建长平滨河公园、釜山滨湖公园,兴建多功能综合服务楼等惠民工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正是对其绿色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
从黑色煤海到绿色家园,绿色化、智能化已深深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今的长平公司,正以绿色为底,智能为翼,向着更光明、更绿色、更美好的未来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