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陕西10月10日电(通讯员 李学军)延安育英中学与成都七中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绝非简单的“取经”与“帮扶”,而是一场充满尊重、智慧与温度的双向奔赴,它为陕北高原带来的,是一场深刻而多元的“教育新风”。

这股“新风”,首先是“开放与自信之风”。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地域壁垒似乎坚不可摧,西部地区的学校常被置于“学习者”和“追随者”的位置。然而,延安育英中学的故事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它凭借其独特的办学魅力——从被誉为“江南园林”的校园环境,到“后勤变先行”的精细化管理,再到“自——精——合——练+用”的课堂改革内核——成功地吸引了全国顶尖名校的目光,并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这阵新风告诉我们,教育的优质与否,不在于地处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而在于是否拥有追求卓越的灵魂。延安育英中学的“走出去”,是带着黄土高原的朴实与自信,主动融入全国教育发展的洪流。

这股“新风”,也是“务实与高效之风”。成都七中提出的支持方案,没有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直指核心的“直播培训教师”和“名师面对面指导”。这种精准的赋能,正是教育改革最需要的“干货”。它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讲座培训,而是针对育英中学自身发展的痛点,进行“靶向治疗”。这阵新风预示着,未来的教育协作将更加注重实效,是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是理念与落地之间的最短路径。它将最前沿的教育智慧,像毛细血管一样,直接输送到革命老区教育的肌体之中。

这股“新风”,更是“内涵与格局之风”。近年来,延安育英中学高考上线率“五年五连跃”,并有学生叩开985、211高校大门,这固然是硬实力的体现。但更打动人的,是它赢得尊重的方式。它并非通过“掐尖”招生或题海战术,而是通过营造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当教育不再仅仅是分数的竞争,而是关乎人的精神面貌、思维深度与综合素养的培育时,它便拥有了真正的格局。从“地方民办名校”迈向“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地”,这一身份的转变,正是其教育格局不断扩大的最好证明。
从黄土高原到天府之国的对话,其意义远超一次校际交流。它像一束光,照亮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路径:不是被动的等待输血,而是主动地锻造自身,以实力吸引资源,以开放促发展。延安育英中学的突围之路,为无数非一线城市的学校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深耕内涵,就能在任何一片土地上,创造出教育的绿洲,让希望的种子在高原上也能开出最灿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