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煤海焕新绿 能源谱新篇

——“十四五”山西能源转型之“变”

2025-10-29 16:40:24 来源:记者观察网

能源转型是山西经济的“牛鼻子”,是转型发展的“重头戏”。

2025年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重点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同时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01

“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到“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山西能源的转型,为山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近年来,山西在坚决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的前提下,高起点谋划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努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

如今,这片以“乌金”著称的土地,正在转型蝶变,逐“绿”前行——山西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98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外送电量位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量保持全国第一……在传统能源基地的版图上,山西正以能源转型之“变”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生产之“变”:从“单一开采”到“综合利用”

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传统能源大省,山西转型发展之基础在于扛牢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是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山西省能源局指出,“十四五”前四年,山西规上原煤产量累计51.26亿吨,圆满完成煤炭保供任务。其中,2024年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产量的26.7%,稳定了全省经济大盘。此外,电力供应稳定充裕,发电量稳步增长,电力外送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苏等23个省(区、市),外送电量占发电量的三成以上。其中,2024年发电量为4516亿千瓦时,净输出电量154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三。

在巩固传统煤炭能源优势的同时,近年来,山西通过智能升级、绿色开采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让“黑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焕发新生。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以智能化建设为突破口。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煤矿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4.0,全球首创掘、支、运平行作业,将传统掘进效率提升2至3倍,以最高月进尺3088米的成绩创下世界纪录,让地下煤海掘进有了“智慧芯”;华阳集团建成全省首个全矿井智能化体系,应用数字三维模型实现井下运输、通风系统无人值守,单班掘进效率最高提升33%;在矿山云图智能决策大数据平台各项数据的加持下,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借助智能化“大脑”控制放煤煤质,使原煤变精煤,生产质效大幅提升。

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任力军看来,智能化建设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举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矿井生产形态。自2020年起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来,山西已建成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98座,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预计到2027年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依托煤矿智能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山西省有序推进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陆续建成一批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各类型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煤矿,并出台《煤矿保水开采技术规范》《煤矿离层注浆技术规范》两项绿色开采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各类绿色开采技术路径和建设标准。目前,山西已建成55个试点示范煤矿,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开采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的命,而是要革新现有的发展路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文章,实现由‘高碳低端’向‘低碳高端’的转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院长孙予罕说。

03

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垃圾”正变身“资源宝藏”。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深耕煤基固废高值化技术的创新实践,成功将废弃煤矸石转化为高附加值新材料,走出了一条“黑色煤矸、绿色加工、高值利用、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山西积极发展低浓度瓦斯发电项目,曾经令人头疼的煤矿瓦斯被转化为清洁电力,目前已经建成了117座瓦斯电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双碳”背景下,煤炭不再作为单一燃料来使用,其作为原料和材料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持续推进,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犹如“魔法棒”,让煤炭变换出万千形态,实现了煤炭从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的攀升。

降低含“煤”量,增加含“新”量。如今,山西省以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为方向,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实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特色化发展,促进煤炭原料化、高值化利用。

结构之“变”: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

三晋大地上,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正成为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转型的生动画卷。

“太岳山风电场平均海拔超2000米,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2米,风功率密度每平方米319瓦,是名副其实的风能资源宝库。”太岳山风电场场长郭惠民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该风电场年均发电量达4亿千瓦时,最高年份更是突破5.2亿千瓦时,为区域清洁能源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位于晋城市沁水县的华能中来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基地,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数十万片光伏板整齐排列,如层层叠叠的“蓝色铠甲”向远方延展。运维人员穿梭于光伏方阵之间,他们手持监测设备逐一排查组件运行状况,确保每一块光伏板都能高效发电。

……

作为能源革命的先行者,山西新能源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关键指标持续领跑全国。截至2024年年底,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750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50.71%,较“十三五”末提升23个百分点,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标志着山西能源结构正式实现从“化石能源主导”到“清洁能源主导”的历史性“结构反转”。

随着新能源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对新型储能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如何将不稳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绿电,实现“存得下、送得出”,成为山西能源转型的关键课题。今年,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强2025年新型储能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增2025年新型储能项目库项目119个,总装机规模达2400万千瓦,新增规模在全国省级储能规划中位居前列。

新能源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跨越,也推动绿电成为“晋电外送”的重要力量。2024年山西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5%,覆盖24个省份。其中,绿电外送75.3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绿电外送量位居全国省级电网第一。2025年上半年,这一势头持续向好,山西达成省间绿电交易电量97.8亿千瓦时,较2024全年增长31.12%,为全国低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山西能量”。

氢能产业化探索同样坚定。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的《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等11项重点任务,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吕梁经开区首批交付的30辆49吨氢能重卡,已实现吕梁周边县区与清徐县之间的稳定往返运行,不仅运力强劲,更标志着当地在氢能源核心技术产业化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今的山西,锚定绿色低碳目标,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推动风电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稳步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在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的开发也有序落地,绿色能源发展持续提速,山西新型能源矩阵持续完善,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体系正加快形成。

理念之“变”: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

能源转型的深层变革,在于发展理念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问题成为制约山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顽瘴痼疾。“十四五”时期,山西以改革破解体制障碍,以科技夯实转型根基,以“双碳”目标引领发展方向,构建起新型能源治理体系。

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为深化能源革命提供重要支撑——2023年12月,山西电力现货市场成为国内首个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让电力回归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作为全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山西电力现货市场率先建成了“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六位一体、“全电力优化、新能源优先”的集中式双边现货市场,2.1万余户市场主体实现“指尖交易”,零售市场A级信用以上售电公司超过80%。2024年现货交易电量达279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4%,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持续领跑全国。

借助绿电资源优势,近年来山西积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出台绿电就地转化工作方案,探索开展绿电直连、绿电园区试点示范。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西省2025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方案》提出,将重点打造以“绿电交易+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为特色的绿电产业园区。目前,山西绿电园区已实现“破冰”,确定大同、长治、绛县等经开区开展绿电园区建设试点,通过专线专变的方式将园区周边集中式和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直连负荷,实现绿电与产业协同发展。

从能源转型到产业创新发展,山西不再走“挖煤卖煤”“发电卖电”老路的背后,是相关政策的密集落地,从土地保障、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为能源转型发展保驾护航。针对新能源项目落地痛点,创新推出“标准地”储备制度,提前完成土地平整、规划许可、环评安评等前期工作,项目落地周期缩短60%,2024年新能源项目转化率达82%,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一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带动能源转型活力动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以科技夯实转型根基,既是破解资源依赖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领跑”能源革命的战略选择。华为“5G+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远程智能监测,中国华电“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攻克井下高危作业难题,山西焦煤构建“采掘运”全流程无人化作业链……在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上,一批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的“硬核成果”,彰显了山西推动能源革命的创新实力。

山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西省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区域发展联合基金支持项目56项,布局实施87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200余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山西能源转型交出了一份“保供与转型并举、质量与效益齐升”的答卷:既守住了能源安全“底线”,煤炭、电力外送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又蹚出了绿色转型“新路”,新能源装机占比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培育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能源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从“黑色印象”到“绿色转型”的多“能”并举,从“能源大省”到“能源强省”的多“点”发力,三晋大地正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全国能源转型贡献更多“山西经验”。(资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山西国资”“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山西省能源局”等)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