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山西:转型正劲,未来已来

2025-10-29 16:40:14 来源:记者观察网

秋色初染,天高云阔,当时间的指针划过充实丰盈的五年,三晋大地处处激荡着改革创新的澎湃浪潮。太行山下,风机阵列如白色森林般转动;吕梁山脉,光伏板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流淌;满载煤基新材料的列车从太原出发驶向全球——从“乌金”到“绿能”,从“制造”到“智造”,从“单一”到“多元”,一幅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在这片热土上铺展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山西大同熊猫外型的光伏电站,装机规模为100兆瓦

这是2025年的山西,这是即将迎来“十四五”收官的山西,一个经历了脱胎换骨,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传统能源大省。

转型

山西的“十四五”,天空湛蓝,向绿而行。

地下深处,蕴藏着山西转型发展的密码。

山西兴于煤。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奠定了能源基地的底气。山西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三分之一,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超过270亿吨,用大秦铁路重载列车装满,可以绕地球赤道100多圈。2020年至2023年,山西连续四年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近12.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6.7%。今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发布的《山西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成果报告》,更勾勒出山西作为全国煤层气产业“压舱石”的清晰轮廓。

02

山西也囿于煤。长期以来,山西经济以煤炭及相关产业(焦化、电力、冶金等)为支柱,煤炭产业占比一度超过GDP的30%及财政收入的50%。受资源产业长期主导的影响,山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期间的山西积极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新路径。而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依然与煤炭相关。

在地下,一块煤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传统观念里,煤炭主要作为燃料用于发电、供热。但煤实际上是一块宝,1克尼龙6短纤维就能拉6公里长,产品价值翻数十倍,关键要找到打开魔方的钥匙。依托多年技术创新,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晋华炉”技术破解了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煤的气化难题,碳转化率达99.8%,拓宽了煤炭向高价值产品攀升的路径。今年9月,其最新生产的“晋华炉”日吞煤量已达3000吨。

地上产业,同样经历着绿色蝶变。

从煤炭领域破茧而出的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山西唯一的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生产着厚度仅1.6毫米、透光率达94.8%的超薄光伏玻璃,并创新采用“烟气干法净化”技术,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路径;在晋北采煤沉陷区,曾经的“黑色疮疤”上竖起万千光伏板,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改革创新展厅,晶科能源的N型210R电池片、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的功能多孔炭材料等创新成果,集中展现着山西在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上的攻坚突破,这些高科技项目落地的背后是山西转型的决心。

“十四五”以来,从黑色能源到绿色科技,从地下开采到追光而上。山西以长协价保障24个省份的电煤需求,绿电外送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298座智能矿井在太行山下崛起。蓝焰温暖万家,大风车转出能量,光伏玻璃揽入阳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4%。山西正以“绿色能源+”的多元矩阵,扛牢了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担当。

03

理念一变天地宽。5年间,放眼三晋大地,转型棋盘上的“活眼”越来越多。从“守着煤堆无心转型”到“跳出煤堆谋转型”,再到如今注重煤与煤电、新能源、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协同融合发展,做强“绿色能源+”和绿电新优势,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山西转型思路越发清晰稳健,转型步伐更加坚定有序。

升级

山西的“十四五”,动能澎湃,创新潮涌。

如果说能源革命的深度重构筑牢了山西转型发展的根基,那么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则激活了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产业稳则经济稳,产业兴则经济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以来,山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奋楫争先,5年间,山西省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取得积极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8%,均高于GDP年均增长率。

创新驱动,让智能和产业双向奔赴。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易通天下·阳光U谷智造企业港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这个总投资5.1亿元的项目,未来将形成智能制造的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山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走过千年历史的潞绸技艺,在非遗工坊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中重焕光彩;纳安生物科技从植物提取到纳米制剂的创新研发,山西第一款抗癌药成功问世;手撕钢、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等120个“山西精品”享誉海内外……从“山西制造”到“山西智造”,山西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生态,让“试验田”长出“高产田”。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改革创新展厅,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光伏、第三代半导体等8条产业链的展品,正是这片创新沃土生长出的“高产成果”的集中展现。中磁科技的高性能钕铁硼材料被加工成精密器件;山西高科华烨电子实现从芯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6年时间两次在阅兵场上绽放光芒;百信信息技术深度布局通用算力和人工智能算力两大领域,研发出国内首台与DeepSeek-V2完成适配的国产服务器。

04

创新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一批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在吕梁市柳林县,石灰石被山西石器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做成钙基新材料,可替代塑化剂;在运城市稷山县,一块块煤炭经过晋武能源有限公司的深加工,成为奔驰、宝马等汽车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材料;依托富含氢气的焦炉煤气,晋南钢铁集团、美锦能源、山西鹏飞集团等传统煤焦钢企业在低碳转型中,成长为山西省氢能产业链的“链主”;通过智能制造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太重集团智能车轮生产基地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每年超300万片车轮可从这里奔向全球。

创新引领,让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在大同市灵丘县,占地1000多亩的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像一组巨型算力模块与群山相映;在阳泉市,数万台服务器阵列嗡嗡作响,飞速解析无人驾驶汽车的实时路况,街道上自动驾驶公交车、出租车、快递车有序行驶;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落户太原,“数字消防·平安综改”等项目推动5G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5年来,山西省数字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76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49万亿元。传统能源基地正快速迈向算力沃土。

“十四五”以来,从传统制造到数字经济,从专业集群到要素市场,山西30个省级专业镇多点开花,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打通脉络,1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聚势成峰;11.2万个5G基站织就数字经纬,51.4万架标准机架撑起全国第一方阵算力。古老三晋大地,新动能滚滚而来。

用数据书写转型答卷,用实例印证发展质变。5年间,山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的跨越。

振兴

山西的“十四五”,乡野如画,村美人和。

当新质生产力“高产田”乘势生长、收获满仓时,山西的乡村振兴同样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生动注脚。

05

金秋时节,三晋大地硕果满枝、五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从吕梁山上的特色水果园到雁门关外的农牧交错带,从汾河沿岸的智慧农田到晋中盆地的古村新貌,处处可见山西乡村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在运城市庄上村,凭借全球首创的“光储直柔”技术,一个普通的村庄蝶变为“零碳标杆”。71户村民屋顶上的2960块光伏板,年发电量达280万度,年收益超90万元。而这只是山西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山西智慧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建成了省级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和物联网标准化试点,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特色产业强势跃升,“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的布局日臻完善,隰县玉露香梨等品牌走向全国;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功能农业、设施农业等更新迭代……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正阔步向前。

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走进孝义市高阳镇的仁义村,山楂树、矮樱、海棠、胶东卫矛等多种园林景观树种参差错落,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墙在绿荫掩映下则格外引人注目。村口的石磨景观带、巷道里的窑洞文化墙被打造成一个个别具韵味的“微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留住了乡愁。仁义村是山西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典范。“十四五”期间,山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更多像仁义村一样的传统村落破茧成蝶,如今,山西已拥有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5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

沁水县尉迟村——赵树理的故乡,如今的“树理小镇”,在这里,赵树理的文学遗产正焕发新生。通过《遇见树理》情景剧、文创产业园等载体,树理小镇让文学真正活在了街头巷尾。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可感可触的乡村记忆,“文学+旅游”的探索不仅让树理小镇成为山西立足资源优势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一个生动实践,更让农民端上了文旅增收的“饭碗”。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十四五”以来,山西始终将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甜。

庄上村的“阳光收益”、仁义村的“破茧蝶变”、尉迟村的“文学密码”,共同诠释着山西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正在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意家园。

表里山河,沃野千里。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钢铁丛林”的智能之光,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的辛勤汗水。从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乡村振兴的“一个都不能掉队”,“十四五”以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突出位置,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加劲发力,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如今,一幅农业技术“智变”、农村环境“蝶变”、农民生活“蜕变”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山西徐徐铺开。

“蹚”路

“十四五”时期,每一项事业进展的背后,都是三晋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

山西的“十四五”,如何蹚路?

五年来,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任务,山西新旧动能转换气象日新。制造车间金色钢花飞溅,煤矿巷道无人驾驶穿梭,产业工人匠心铸就的产业升级,成为山西制造的新脊梁。实验室里低温超导材料绽放智慧光华,数据中心AI算法每秒完成万亿次计算,新场景里涌动的技术突破,成为山西发展的新引擎。特色产业丰硕成果竞相“出海”,有机旱作孕育出“数字化”谷穗,农户在手机屏幕查看土壤墒情,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迎来丰收的新密码。

五年来,创造了“山西速度”,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加快形成。大西高铁全线贯通,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雄忻高铁建设正酣,中欧、中亚班列扩量提质。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加快建设。提前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446公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3年全线贯通,总里程1.3万公里。建成怀柔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稳定运行电力现货市场,各类开放平台能级有效提升。

06

五年来,立足资源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演诗与远方的创新实践。“文旅+智慧”让古建瑰宝焕发新生:大同云冈石窟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佛像文物,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触摸”千年佛像细节;“文旅+研学”让绿水青山释放红利: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巧妙融合雄奇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红色记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文旅+非遗”让传统技艺重获新生:东湖醋园作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将老陈醋酿造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旅游体验,让千年醋香在新时代继续飘香。“十四五”期间,山西以1.3万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文化瑰宝,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等特色活动,2024年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数、经营收入较2023年实现16.9%和11.3%的增幅,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五年来,生态质量明显改善,“青山绿水”的愿景化作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汾河太原段的清晨,市民在岸边晨练,水面上白鹭翩跹。数据显示,全省PM2.5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4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不断提升。

五年来,各项惠民政策和真金白银持续投向民生领域。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高考、新中考平衡落地,本科高校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医疗高质量发展和便民性特征更加明显,普惠托育机构补贴实现全覆盖,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类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惠及160余万人。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民生福祉装满“一兜子”。

……

五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不算长,却是山西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扎实注脚。这五年,山西不仅在纷繁复杂的挑战中“稳住了”,更在创新突破中“飞驰着”。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份沉甸甸的“十四五”答卷,也将成为山西继续向“十五五”前行的底气与动力。

转型正劲,未来已来。山西焕新,山河同行!(资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发布”、山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