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带火、古建新生,山西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
翻开山西文旅日历,你会发现,近几年她的名声有点“噪”。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古建第一”“《黑神话:悟空》27处取景地”“接住泼天流量”“山西文旅赢麻了”“山西文旅上大分”……近年来,这些尚未列举完全的“小(大)场面”,在山西文旅舞台上如星光般乍现,点亮了整个舞台,惊艳了全国观众。

景点“火”、旅游“热”、消费“兴”、服务“优”……山西文旅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有目共睹,文化“软实力”正逐步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从积淀到绽放
千百年很远,但在山西抬头便能望见。??
如今,三晋大地的古建筑内外游人如织。这里东倚太行,西临黄河,是全国唯一保存了从唐至清各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省份,被誉为没有围墙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一处处古建群宛如一座座文化宝藏,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
一年前,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让玉皇庙、云冈石窟在虚拟世界中“复活”;一年后,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再掀热潮,善化寺、永安禅寺、佛光寺成为“新晋顶流”。文化IP的成功打造,使得山西古建筑的魅力终于等来了被世界看见的时刻。
近年来,山西文旅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取得显著的成效: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山西接待游客数量倍增,过夜游客占比不断攀升。山西,正逐渐从“过境地”向“目的地”华丽转身。
转身的背后,是山西文旅的厚积薄发。“十四五”期间,山西省本级累计安排文旅发展相关资金323.82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文旅发展项目资金达38.42亿元,年均增长11.8%,重点支持旅游规划编制、资源保护及文旅融合深化。

在这一背景下,山西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入境交通、支付、离境退税等日趋便利化;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可观赏、可体验的新型文旅消费场景与业态逐渐涌现;系列玩法多样、文化味浓、惠民度高的特色文旅产品和线路不断被推出,营造出全民关注文旅、共享文旅成果的浓厚氛围。
与此同时,文旅“热”带来了消费“兴”。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36.03%,呈高开高走态势。今年,这一热度继续保持。据通信运营商和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专项调研显示,今年假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16%;游客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8.53%,其中,消费增速高于游客量增速,折射出游客在晋消费意愿的提升。
悠久文化和时代流量的“双向奔赴”,让山西文旅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山西坐拥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619个中国传统村落……如何让沉睡的古迹苏醒,让静态的文化动起来?答案是:从资源展示转向文化焕新。
在晋城高平铁佛寺,彩塑借助前沿数字技术,以一比一复原的MR(混合现实)形态呈现,让国宝仿佛近在眼前;在朔州应县木塔景区,游客可通过数字化建模实时漫游“虚拟木塔”,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千年木构的奥妙……数字与文化的融合,正在山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不断创造出新的可能。
近年来,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山西省始终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历史“活”了起来,更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的“硬支撑”。
文旅融合的赋能发展,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蕴。比如大同云冈石窟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佛像文物,游客可以近距离“触摸”千年佛像细节。来自内蒙古的游客乌兰是大同云冈石窟景区的“常客”,今年5月的一次游览,让她直呼“大开眼界”。“就像走进了历史画卷,能360度看清佛像每一处细节,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太震撼了!”乌兰体验完景区的VR设备后兴奋地说。

另外,山西文旅的创新实践在场景打造的同时,更着眼于“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升,在涉旅服务各环节深度挖掘游客需求,系统性构建多元消费场景,积极探索“文旅+”模式,催生众多新兴业态,文旅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围绕打造山西旅游热点门户城市这一核心目标,太原市文旅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一环、一带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和晋阳古城、太原府城、西山、汾河四大旅游板块建设。与此同时,太原推出一系列贴心福利,歌迷凭演唱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还能免费预约游览晋祠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景点。演唱会经济对太原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综合经济效益。
锚定“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和“文化之城”目标定位,大同大力实施“文化强市”转型发展战略,在核心吸引物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发力,云冈石窟、恒山景区、大同古城、长城是大同聚力推动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建设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大同参观体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盛夏时节,运城盐湖22号堤温馨而激昂,上千名市民游客汇聚在此,齐声唱响时代旋律。围绕“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目标,运城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的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
三晋大地文旅热潮澎湃,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此外,山西十分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山西省某景区,游客李女士通过张贴在游客中心的“好差评”二维码,对景区卫生问题提出建议,次日便收到整改反馈。“扫码就能评价服务,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了,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李女士说。
这是山西旅游服务“好差评”工作的具体实践——山西省在国家A级旅游景区售票窗口、停车场、核心游览区等旅游场所以及旅游客运车辆的显著位置张贴“好差评”二维码,全面覆盖旅游各环节,确保游客能便捷评价。同时,专业团队开展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服务、提升质量。面对游客诉求,做到及时反馈、快速回应、迅速整改,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的良性循环,推动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双提升。
要发展,更要守护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山西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景区、景点开始盘活文化家底,提炼人文气质,探索文旅融合之道,从而打造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游客潮,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山西如何守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
当文物类的“小景点”突然面对难以预估的“大市场”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陡然上升。文物类旅游景区“爆火”之后,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山西面前。
对此,山西多个景区景点从长远谋划,在增强人防、技防、消防力量的基础上,采取新手段、新技术、新办法,多措并举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2023年游客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2024年增长到444万人次的情况下,云冈石窟景区从2025年元旦起,取消现场人工窗口购票服务,全面实行线上实名预约7日内参观门票。??
“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避免流量裹挟下的无序开发。”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景区主动作为,科学引导游客,才能保障文物安全,提高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除预约外,多个古建景区景点采取数据监测、分散客流、封闭管理等一系列预防性保护措施,确保旅游在文物保护原则内运行。
晋祠内的鱼沼飞梁,曾被梁思成称赞“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面对日益增多的客流量,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说,工作人员采取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客流对桥梁震动数值的影响,并在高峰期延长开闭馆时间、安排讲解员分三条线路讲解、增派安保力量引导等合理疏散客流压力。??
在古建景区,不难看到游客操作无人机随处拍摄的场景,规范和约束势在必行。
为此,应县木塔景区安装了无人机反制系统并配备了反制枪,保护这座世界最高木塔。“曾经高峰时一天内木塔2公里范围能监测到300至400台次的无人机,现在通过信号干扰、驱离、迫降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木塔安全。”应县木塔管护中心主任孟文元说。??
随着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将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一起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站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眺望,人们可以感知三面环山的围合感,远处层峦叠嶂,青岚相伴,令人心旷神怡。这正是这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选址的精妙所在。
5月1日起,《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确定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范围为四周山脊线环护区域,包括自然山水、景观视域、历史聚落、文物古迹等。“这标志着我们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地方立法守护佛光寺的珍贵环境。”佛光寺文物保护利用所所长胡俊英说。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今年年初发布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省文旅工作提出要求,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今年以来,山西文旅积极作为,持续发力,文旅业蓬勃发展,一系列有力举措绘就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旅游满意在山西”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如今,站在文旅发展的新起点,山西正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发出真诚邀请:“欢迎大家来山西!”这声呼唤的背后,是山西对文旅产业的信心与雄心。(资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凤凰新闻”“山西日报”“黄河新闻网”“竹风骨”、新华社、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