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9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忠勇文脉新篇:杨家将文化研究专委会在并启幕

2025-11-05 11:15:52 来源:记者观察网

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4日电(杨志红 通讯员 杨明亮)11月2日上午,在太原味道园世誉酒店昌盛厅,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杨家将文化研究专委会正式成立。

图片16

这场汇聚了49位专家学者、老领导及杨氏家族代表的会议,旨在“凝聚杨家将文化研究力量,推动三晋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标志着流传千年的忠勇传奇将从民间叙事与历史尘埃中,走向系统化、学术化的研究新阶段。

图片17

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杨家将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杨勇

图片18

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教授李吉(左二)

图片19

太原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瑞武(左二)

专委会主任杨勇在致辞中,将杨家将的故事定义为“一部刻在山西黄土高坡上的英雄史诗”。他强调,成立专委会不仅是响应时代对文化自信的呼唤,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用学术的钻探机挖掘其深远内涵,用时代的聚光灯照亮其当代价值,”杨勇表示,“这不仅是新的起点,更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家园。”

图片20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杨家将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杨立龙

图片21

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杰瑜

图片22

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家文化专委会主任张峰

图片23

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杨家将文化研究专委会秘书长杨明亮

图片24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主任杨宏波

会议的学术氛围浓厚,观点交锋深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吉教授梳理了杨氏渊源与古杨国历史,指出“杨家将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芯片”。三晋文化研究会王杰瑜教授则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生动阐释了“三关文化”与雁门关如何成为锻造杨家将精神的天然熔炉。来自柳林的杨富平会长带来了关于杨业出生地的新发现,而雁门关风景区负责人杨洪波则提出了“景区即文化现场”的活态传承理念,强调杨家将文化与雁门关已构成“史脉相依、精神共生”的文化共同体。

图片25

为支撑这一宏大的研究愿景,专委会搭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组织架构。在秘书长杨明亮宣读的名单中,不仅设立了涵盖学术研究、文化推广、产业合作等八大职能部门,更在怀仁、朔州、洪洞等十一个关键县市设立了区域事务部,形成了一张深度对接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网络。这套矩阵式的架构,彰显了其从书斋走向田野、将学术研究扎根于三晋大地的决心。

微信图片_20251104191715_12_1039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会议的最后,杨勇主任从研究对象、原则方向与当代价值等多个维度,为未来的工作绘制了蓝图。其核心在于,让忠勇爱国的杨家将精神实现当代的“转译”与“活化”,通过与现代对话,在三晋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会议在友好多家专委会捐赠的书法作品《弘毅三晋传忠烈 雄风杨门耀古今》中落下帷幕,而这曲千年英雄史诗的学术新篇,才刚刚揭开序章。

【责任编辑:田文璐】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