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值此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谈论尊师重教,绕不开教育扶贫这个紧迫话题。
扶智先扶学。乡村教育是脱贫的重要手段,稳定而有质量的师资是办好乡村教育的保障。对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国办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是希望通过工资待遇提升,提高社会地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定向公费培养和教师能力培训等措施,为乡村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客观而言,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可以看到,在一些地方,乡村教师流失情况屡见不鲜,县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城里去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乡村教师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优质教育人才之所以难以下沉到基层,还是由于基层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条件差,人才成长受到限制较多。鉴于此,就需要继续实施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激励政策,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进一步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努力使优秀乡村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为农村教育培育稳定的高素质人才,相应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是保障。最近,《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出台,为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撑。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督促引导各级党组织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第一位置”,由“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各级党组织做好人才工作,显然不能忽视了农村教育领域。强调地方党委和政府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加强统筹力度,建立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同机制,形成有效合力,方能确保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扶学先兴师。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踏上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不弃深山的灵魂工程师为之接力坚守和不懈奋斗。善待乡村教师,就是善待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