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勤俭节约是全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从国际层面看,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多国采取措施遏制粮食浪费。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事实告诉我们,居安思危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懈怠,反复倡导、时刻号召勤俭节约永远不能停步。从社会层面看,餐饮浪费的“溢出效应”不可小觑,杜绝餐饮浪费要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让节俭成为全社会的“自然而然”,让节俭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公款吃喝、“舌尖上的浪费”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并多次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全国上下从制度、监管、惩治等方面对餐饮浪费问题进行遏制,有了明显改观。从“光盘行动”到“剩餐打包”的节俭氛围逐渐形成。但是,由于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生活水不断提升,餐厅剩菜剩饭不减、食堂和家庭餐饮的浪费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并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餐饮浪费行为。事实上,勤俭节约是全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勤俭节约是应对有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面临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会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依赖外部粮食供应的国家由于粮食供应和加工链条被中断和延误,面临的粮食危机问题尤为严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案例,一次次敲响警钟,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刻不容缓。
无论是“世界勤俭日”还是“世界环境日”,都在倡导人们以节俭、环保理念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产食品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而每年浪费的粮食高达13亿吨,占全球粮食产量的1/3。巨大的食品垃圾所产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勤俭节约是摆在全人类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节约有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选择。2013年世界环境日之所以把主题确定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目的也是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粮食消耗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生物多样性”,更是警醒人类要改善膳食习惯,保持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共存,保护人类免遭各类疫情的侵害。
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各国采取不同措施减少食物浪费,比如,法国2016年出台的《反食物浪费法》中规定,超市不得丢弃或销毁未销售出的食物,未销售出的食物,必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是食物银行。韩国自1996年颁布并实施食物垃圾分类计量回收制度之后,食物垃圾量明显降低,2017年平均每户产生的食物垃圾量比2015年下降36.5%。意大利民众可以在网上查看“对抗浪费”的食谱,利用边角料食制作环保美味。西班牙设置剩余食物的“节粮冰箱”,很好地培养了公民节俭的消费习惯。我国在国家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中均体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容,加强立法,强化监管,有效遏制餐饮浪费行为的“硬约束”也正在持续发力。
勤俭节约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家层面看,居安思危意识一刻也不能懈怠。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亿吨,是世界第一大产粮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粮食产量。虽然生产连年丰收,人民群众衣食无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远远大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与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2018年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数据显示,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就高达700亿斤。这些数据警醒我们,对于14亿之多的人口大国而言,任何微小的浪费,都会被巨大的人口基数放大无数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国粮食生产时刻面临需求增长、资源渐少等问题,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意识这根弦要时刻绷紧,必须把倡导和践行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常态化、制度化,勤俭节约作风永远在路上。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支撑的国家难以繁荣昌盛、社会难以长治久安;一个没有勤俭支撑的民族很难自立自强、人民很难长久富裕安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虽然我们有能力应对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挑战,“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存在,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并不轻松。所以,勤俭节约永远不过时,反复提倡、时刻号召勤俭节约永远不能停步。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粮食供给承受的压力,才能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利用率,才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
勤俭节约是引领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环节
从社会层面看,公款吃喝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把治理违规公款吃喝作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抓手,制度约束、从严查处、网上曝光、全民监督,遏制公款吃喝形成压倒性态势。
中央先后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度,对公务接待的用餐标准和陪餐人数作出了明确规定和细化,勤俭节约的“红线”和“底线”得以坚守,公款吃喝治理效果不断显现。但遏制餐饮浪费任重而道远。从“高档消费”到“低调奢华”、从“不吃公款吃老板”到“不进食堂进私房”的餐饮浪费仍然存在……杜绝餐饮浪费一刻也不能放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所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只有在全社会营造节俭的良好氛围,人人躬行节俭、不弃微末,不断引导全民树立正常、适度、理性的消费理念,才能充分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正能量,激发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纵观历史,从《资治通鉴》里的“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到《名贤集》里的“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从“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到“要节俭办一切事情。”这一系列勤俭治国的思想,都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理念。任何时候,都要把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资源摆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才会有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杜绝餐饮浪费要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让节俭成为全社会的“自然而然”,让节俭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庞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