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联主席郭健
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的庚子鼠年总算过去了,人们充满期待地迎来了辛丑牛年。牛马年,好耕田,但愿这个由勤勉踏实、忠厚善良的吉祥牛代言的新的一年,能让人们过得更加充实、丰盈、平安、吉祥。
我属牛,属了一个甲子了。在新的轮回将要开始的时候,说道说道这头浑身是宝,和人类相伴相生的憨牛,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传说,轩辕黄帝要给宫廷选12种动物作卫士,也就是12属相,本来牛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聪明的老鼠爬到牛背上,在最后一刻跳到了牛的前面,争了个第一,牛也就默默地认了老二的位置。这个传说,让憨牛本分善良的形象跃然而出。
被称为“六畜之首”的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把牛驯化役用了。几千年来,伴随着人的进步和发展,牛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不用扬鞭自奋蹄,说的是耕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赞美的是奶牛;肉牛还是人类美食的重要来源。土豆烧牛肉、牛排加面包,都曾经被政治家用来描绘美好生活。
人们敬重牛,歌颂牛,更多地说的是作为生产工具的耕牛,也就是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臧克家这首著名的诗,形象又深刻地道明了老黄牛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的文化里,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第一代深圳人就被誉为“拓荒牛”。但牛要是被惹急了,也是有牛脾气的。西班牙每年的斗牛活动,总要有人死伤在牛角之下。牛的凶狠、勇猛、穷追不舍的劲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老百姓有个说法,千万别把老实人惹急了。
牛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通神。因此,举行比较隆重的祭祀先祖和神灵的活动,一般都要选用牛,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说文》解释:“牺,宗庙之牲也。”《玉篇》补充说:“牺,纯色牛。”也就是说,祭祀所用的牛,毛色要纯一。可见牛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相传大禹治水时,每当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所以,在永济发现的唐开元十二年铸造的蒲津渡铁牛也有镇水患保家园的寓意吧!
牛有良好的品德,中国文化注重以牛为师。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写牛画牛。一千三百年前,唐人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是目前所见将牛作于纸上的最早的绘画。画中的五牛,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姿态迥然又活灵活现,让人觉得触手可及,每头牛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是绘画中的极品。后世的任伯年、徐悲鸿、李可染也都是画牛高手。咏牛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宋代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以牛喻己,传达出自己虽疲惫不堪,但依然不忘报国的爱国情怀。明代高启的“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则表现了人与牛相依相伴的田园情趣。“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也都表现出作者不同的心境和志趣。民间传说中有关牛的话题也比比皆是。牛郎织女、庖丁解牛、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牛角挂书、牛头马面、吴牛喘月……牛的丰富多彩的形象,丰富着人类文化的宝库。
岁月轮回,辛丑牛,踏着春天的脚步来了。在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上,又开始辛勤地奔走在神州大地上。让我们和牠一起,默默执着地耕耘、播种,等待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