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系列大片《红色风华》㉖


红色风华 永垂不朽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华诞,山西广播电视台重磅推出40集系列电视片《红色风华——讲给青少年的山西故事》。

●从101日起,登陆山西卫视和黄河电视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回顾百年历程,通过“红色风华”系列,带青少年重温这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讲述新时代的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

本集内容简介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1943929日停刊,历时4年零9个月,先后经历9次反“扫荡”战斗,8次迁址。在1942528日的“反扫荡”战斗中,有57位新闻战士英勇牺牲,其中40余位是华北版“新华烈士”,他们用鲜血写就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红色风华——讲给青少年的山西故事》第26集!

第二十六集 《战地记者》

●在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主展馆的展厅里,有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新华日报》华北版用过的铸字机。这台铸字机见证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几十位新闻战士投身新闻事业的热情,背后隐藏着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一段最悲壮的历史。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193810月底,何云率十多位新闻工作者渡过黄河,来到沁县后沟村筹建报社。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新闻人战场采访,撰写战地新闻,甚至身背油印机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报道,立即审阅,油印发行。在太行山的4年零9个月里,虽然报社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成为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

背起报馆打游击

●在激烈的反扫荡中,为了灵活、即时出报,何云组织大家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借三匹骡子即可驮走,甚至可以实现“背起报馆打游击”。

●朱德总司令评价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19425月,日军纠集3万多精锐突袭麻田八路军总部。何云带领同事化整为零,向外转移。就在27日晚,小分队转移到辽县大羊角附近,遇上敌人搜山,何云当即嘱咐警卫员留下最后两颗子弹:“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小分队被敌人发现,何云中弹牺牲,年仅37岁。

46位新闻战士牺牲

●在这次大扫荡中,《新华日报》(华北版)共有46位新闻战士牺牲。他们中有绝不当俘虏、纵身跳悬崖的黄君珏;其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只有13岁,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巍巍太行山,悠悠漳河水,这座耸立在麻田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背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新闻界烈士的英名。

46位“新华烈士”倒下了,但他们用鲜血浸染出的党的宣传阵地没有倒。

19427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复刊。

●太行硝烟远去,烈士精神永存。以何云为代表的新闻人,为党的新闻事业献身,是永远的光辉典范。


【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