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CCTV-13新闻频道、山西卫视并机直播《走进老区看新貌•山西篇》,镜头走进山西太行革命老区,探寻三晋大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晚上7点《央视新闻联播》【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进老区看新貌】专栏继续聚焦山西;“新华全媒+”发文《粽香,粽乡!》,聚焦吕梁市青塘村……这个端午假期,山西备受关注!
6月3日上午10:00-11:00
CCTV-13新闻频道、山西卫视
并机直播
《走进老区看新貌•山西篇》
表里山河换旧貌
巍巍太行谱新篇
镜头走进山西太行革命老区
探寻三晋大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晚上7点《央视新闻联播》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进老区看新貌】专栏
继续聚焦山西
山西是我国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曾先后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西弘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吕梁市兴县花子村地处吕梁山深处,这段时间,村里的大棚种植基地格外忙碌,村民们不仅要给果实即将成熟的樱桃树、梨树除草施肥,还要给葡萄树修剪枝叶,迎接丰收。
兴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瞻仰革命纪念馆、参观革命旧址,指出要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西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帮扶力度,山西各级财政扶贫投入1211.45亿元,累计选派9.6万名驻村队员、1.96万名农村第一书记深入脱贫攻坚一线。2020年,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山西58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到2021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356.6元增加到15308元。
让山川面貌不断美起来,老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高起来。山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2021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长治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前些年还是一片荒芜、水质污染的市郊湿地,通过退渔、退村、退企,还林、还草、还湖,如今变身为面积58平方公里,有160多种鸟类、500多种植物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如今,太行山区不仅环境优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在崛起,在长治,半导体光电、光伏、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阳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城市,数智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1年底,山西省还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山西太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太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粽子,在张桐记忆中是甜蜜的味道。这位有点内向的姑娘已离家11年,目前在山西太原一家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端午节前,只身在外的她收到了妈妈从老家寄来的粽子。剥开绿色的粽叶,一粒粒黄米饱满油亮,咬上一口,长长的拉丝粘在嘴上、流于齿间。那种清香和软糯,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对家乡悠长的思念。
她的家乡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一座土山脚下的村子,曾是一片芦苇荡。
《临县志》记载,这个村内有一池塘,池内泉水涌出,村名取“青塘”二字,后村民增加,面积扩大,遂分为前、后青塘两村。
“好吃不过冰糖,好住不过青塘。”丰富的水源让青塘适宜生活,更让它与粽结缘。走进青塘,随处可见细长的芦苇。全村900亩耕地,400多亩种芦苇,苇叶则是北方人包粽子的上好材料。
山西省临县前青塘村村民张清海在装苇叶。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 摄
青塘,因水得名,因苇叶出名。
吕梁山区盛产上等的糜子。金灿灿的黄米粒,颗颗饱满。
从小到大,张桐最喜欢吃的就是家乡的黄米粽,虽身处异乡,却仍念念不忘。当她一枚粽子下肚,远在200多公里外前青塘村的家里,她的父亲张清海正在为赶制粽子而忙碌。
清晨,燕子在檐下巢中嬉戏,与墙上贴的大红“福”字映出一派祥和。张清海和妻子王春兰已采摘完新鲜苇叶,开始一天的忙碌。
“鲜苇叶易裂,要洗净放进大锅,小火煮1个小时才能用。”这位慈善的妻子和母亲,已经照顾了这个家庭33年,是个包粽子的好手。王春兰说:“蒸煮后的苇叶柔软而富有韧性,不仅能很好地保持粽子的形状,也能给粽子增添独有的清香。”
山西省临县前青塘村村民王春兰(右)在包粽子。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 摄
发酵,是青塘粽子的特色工艺。5月天,发酵要持续大约半个月,再将发酵好的黄米取出淘洗干净,然后做出的粽子才更加软糯丝滑。
三片苇叶交叉裹成漏斗形,装进二两黄米包好,再用细细的马莲叶绑住叶片,上锅用炉火慢煮5个小时,这就是青塘粽子传统的做法。
山西省临县前青塘村村民张清海在淘米。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 摄
“在青塘,一代代人每年都是吃这种粽子过端午节。”张清海说。
青塘粽业规划于2012年,但真正起步是在2014年。这一年,前青塘村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村,临县政府开始扶持村里修路、建厂,大力推广宣传,小粽子逐渐发展成大产业。
2018年,前青塘村实现整村脱贫。今年2月,一个年产值达1亿元的粽子产业园在村边建成投产,吸收210名村民到园区打工。
“201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元左右,202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万元。”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说,“去年粽子产业给村里增加了120万元集体收入,已有120户村民开了自己的粽坊。”
山西省临县前青塘村航拍视频截图。
如今,青塘粽子已销往省外,并入选了2022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张清海家的黄米粽越做越有滋味,二女儿张桐设计的宣传画贴在院子外墙上,题头印着“粽乡青塘”。仅仅3年,张清海和妻子做粽子的年收入就从7万多元涨到近15万元。
26岁的张桐去年远嫁他乡,但对老家的黄米粽,她永远也忘不掉。“进了村子以后,你看见那成片绿色的芦苇叶,走过去的时候,一家家都是各种各样的粽子坊,闻到那个粽叶的香气,就觉得到家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