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警媒百日三晋行】高墙内鞠躬尽瘁 人世间警魂永存

——追记山西省朔州市拘留所二级警长李应存

2022-08-24 09:31:53 来源:记者观察网

记者观察网山西8月24日电(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张福生)“娃们都回去吧,这两天收拘任务重,那几个情绪不稳定的在拘人员要重点关注,我明天回去再谈一次话。”躺在医院急救室的李应存强忍着痛苦,反复叮嘱身边的战友。谁都没有想到,3个小时后他就离开了战友们,再也无法回到自己坚守一生的工作岗位上。

2022年7月13日,山西省朔州市拘留所二级警长李应存在值班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6岁。

5年从军经历,33载警察生涯,他将忠诚的荣光镌刻在生命的年轮上。扎根基层派出所13个年头,坚守公安监管一线20个春秋,他始终肩扛使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用平凡写就了伟大,用生命铸就了丰碑。

时时放心不下

他是守护监所安全的“老黄牛”

“监管场所无小事,安全责任重如山”,进入朔州市拘留所,两行大字赫然入目,这里便是李应存生前工作的最后一站。

“1989年部队退役后,他就被分配到朔城区看守所工作了3年,中间先后在朔城分局南城、小平易派出所工作过13年,从2005年再次回到看守所工作,到2020年调到拘留所,前后在监所工作了20年。”和李应存同年加入公安队伍的朔城分局巡警大队教导员雷双胜告诉记者无论在哪个岗位,李应存都把责任扛在肩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想着怎么干好工作,让组织放心。

“‘老李’是‘老监管’了,经得事多、责任心强、考虑得细,是监所安全的‘压舱石’。”朔州市拘留所所长白一兵说,朔州监管场所连续多年“无事故”,和李应存从不懈怠的细致工作是分不开的。

“情况不对,抓紧送医!”刚调到作为疫情防控过渡监区使用的拘留所没多久,李应存带班时收押了涉嫌故意杀人的犯罪嫌疑人祁某,发现祁某有异常反应后,李应存赶紧联系医院做了相关指标化验,并立即将其送医救治。

“要不是老李敏锐察觉、果断处置,肯定得出事。”白一兵说,多年监所工作,李应存不仅心细如发,还练就了火眼金睛。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和李应存共事十多年的朔州市看守所驻所医生韩云山回忆起一次押送嫌疑人出所就医的经历,眼泪夺眶而出:“中途老李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从不抽烟的他向我要了一根,低头猛嘬了几口,然后红着眼告诉我们监所安全责任重大、出所就医更是不敢马虎,命令我们继续赶路。返回后也就两三天,他母亲便去世了。”

“他总是这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惦记工作。”回忆起那天的情景,白一兵说,“百日行动”开展以来,收拘人数明显增多,本来就人手紧张的拘留所任务更加繁重。

“7月12日早8点接班,当天晚上就收拘了十多个人,李哥几乎一晚上没合眼,和以前一样,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他都不放过。”和李应存一个班的辅警田卫懂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收拘的人中有一个叫王京(化名)的违法人员,一直不配合工作,闹腾地很厉害,从入所安全检查开始就不停地辱骂民警,李应存就像哄孩子一样耐心地哄着她进了拘室,安排同拘室人员看护后,一直在监控室盯到7月13日凌晨。

作为拘留所教育管控工作负责人和带班领导,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就带领民警辅警像往常一样例行检查拘室、谈心谈话。

下午4时,刚和王京谈完话,他便赶紧向所长白一兵汇报有关情况和工作打算。

“老白,我难得厉害。”正在汇报工作的李应存突然冒着豆大的汗珠瘫软在沙发上。白一兵一把接住李应存手中即将滑落的对讲机,大声呼叫驻所医护人员。

“听到所长呼叫后,我们迅速采取了急救措施,很快就把老李送到当地医院救治,医院诊断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我们又紧急转院……可还是没有留住他。”驻所医生夏占文流着泪说。

“在岗一分钟,就要安全六十秒,老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了行动上。”副所长张晓红告诉记者,收拘时,他总会把违法人员信息详细地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把每个违法人员的身体、家庭、心理情况写在监控室的白板上;人身安全检查时,他总是亲力亲为、细致入微;谈心谈话时,他总能切中要害,直击心灵;安全巡查时,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细节,小小的监区每天至少走1万多步;他专门把办公室选在离拘室最近的地方,把监控屏幕摆在办公桌上,对讲机从不离手,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为把好监所防疫关,他更是以所为家,所领导劝他轮休,他总是眯着眼说:“在所里更踏实。”

“熬夜、加班,提心吊胆、黑白颠倒是监所工作的常态。”教导员陈国鹏告诉记者,即使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也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就是在监所安全“责任田”里默默耕耘了20年的“老黄牛”。

常存敬畏之心

他是始终克己奉公的“一根筋”

“瞧,那就是老李的车。”陈国鹏指着楼下停车场一辆陈旧的老式“桑塔纳”告诉记者,李应存出生农家,妻子没有工作,多少年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家,日子过得很清贫,那辆花几千块钱买的二手车是他唯一一件“奢侈品”。

“生活再困难,公家的半个子儿都不会装进他自己腰包。”雷双胜说,在看守所管了十多年管教和后勤,应该说权力不小,但李应存从来都是公私分明,不徇私、不枉法,“找关系、投门子”的一律被拒之门外,亲戚也不例外。有人说他胆子小,不少人私下叫他“一根筋”。

“从军营到警营,他从第一粒扣子就系得很正,有底线、守规矩,听党话、感党恩,对组织、法律、纪律始终充满敬畏。”时任看守所所长闫海告诉记者,李应存在看守所任管教大队长十多年间,经手的在押人员数以万计,其中不乏领导干部、企业老板,从未发现他有“捎买带”、通风报信、吃拿卡要的情况。即使面对在押人员扬言打击报复、面对涉黑嫌疑人的破口大骂、脸上泼水等极端挑衅行为,他都岿然不动。

“老李负责监所后勤期间,每年经手的资金差不多一千万,每天都和各路供应商打交道,他从没动过一点歪心思。”和李应存共事过的看守所民警都这样说。

“采购原料他一定是跑遍市场货比三家,每天送来的食材,他都要亲自验货、过称,入库、出库、加工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每张单据凭证他都要反复核对。”曾在看守所负责库房保管工作的刘志伟回忆起和“师傅”在一起的日子说:“师傅总说大事小事都是要命的事,啥时候都要对单位负责,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

记得有一次,供货商送来了几十斤豆腐,师傅在验货时,发现已经放在称上的豆腐块上挂着不少冰渣子。他愣是起身去巡查监所,一个多小时后等冰渣子融化后才回来过称。

“看,这一下就少了好几斤。”想起李应存朴实“狡黠”、憨厚亲和的笑脸,刘志伟泣不成声道:“师傅对我们工作上要求很严,生活上非常关心,再也吃不到师傅包的饺子了。”

“从小事小节上拒腐防变才能守住做人从警的底线,别前脚关人,后脚自己被关进去。”看守所副所长闫泽儒告诉记者,李应存经常这样告诫所里的年轻人。

每年冬天他总是穿着那件磨掉皮的皮夹克;自家居住的平房院东拼西凑陆陆续续修了10年才完工;有了小孙子后,为了节约生活开支,他在不到40平米的小院里既种菜、又养鸡;妻子因平房取暖不好,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直行动不便,说好退休后带老伴去省城医院好好看看,他却食言了……

“咱是共产党员,穿得是人民衣,吃得是百姓饭,挣得国家发的薪水,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还有啥不知足的。”不少人都清楚记得李应存常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

深怀至诚大爱

他是春风化雨的灵魂“摆渡人”

“执法刚正不阿、待人却温暖如春。”白一兵指着拘留所墙上“刚性执法、柔性感化”的标语说,李应存20年的监所工作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自掏腰包给在押人员购买衣物和生活用品、亲自开车送出所人员到车站并购买回家车票……“爱管闲事”的他对自己“很抠”,但却总是“大方”。

“从每月挣不到200块工资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很少有人知道更没人统计过这笔“大可不必”的开销,很多人都能说上不少李应存感化教育在押人员的故事:发现所里用药量增多,他积极争取为近千名在押人员每日供应一颗鸡蛋改善伙食,提高免疫力,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感化教育”的“药引子”;为稳定情绪,他专门安排食堂为病号“开小灶”;在押涉黑人员把菜汤泼到他脸上,他却心平气和地耐心疏导,直到突破其心里防线,主动提供案件重要线索,仅扫黑除恶斗争期间就深挖犯罪线索100多条……

“家里有什么困难能跟我说说吗?”不少在押人员都记得“李所长”这句暖心的“开场白”。“好好做人,不说再见”不少出所人员也永远记得“李所长”的那句“告别语”。

“他从来就像对待犯错的孩子一样看待在押人员。”朔州市看守所老所长彭连平回忆,每年所里组织在押人员给管教民警测评打分时,李应存一直都排第一。这些年,死刑犯执行离所前和他声泪俱下表达感恩的场景历历在目……

在拘留所工作不到两年时间里,他总结出“倾听、谈心、规劝、讲法、暖心”的谈心谈话“五步法”,两年累计完成4500多名违法人员的精准帮教工作,成为收拘人员最信任的“知心大哥”。他创新了重点人员拘留所—派出所“所所(队)衔接”工作机制,先后下达解除拘留人员实行继续管控建议通知书34份,将教育转化工作延伸到社区,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帮助违法人员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工作上放心,生活上靠谱,人格上伟大。”雷双胜告诉记者,李应存不仅要养自己的家、赡养自己的老人、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把侄子抚养成人、给大爷养老送终……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的人。

“父亲用至诚大爱温暖了高墙内外,在春风化雨中挽救了太多迷失的灵魂,无愧于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李应存牺牲后的这段时间,儿子李俊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回到父亲刚刚亲手翻新的小院,闻着还未完全散去的油漆味,看着门庭前冷清的鸡窝和几珠低垂的西红柿藤蔓,他认真整理父亲留下的每一件遗物,脑海中父亲的背影越来越清晰光亮。

【编辑:】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